以下是得到罗胖的言论,今天听到这段,觉得值得深思。
我自己也在反思,为什么大家老在说长期主义,但是老把注意力放在坚持上,而没有放在不变上后来我看到一则材料,突然就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了。我自己的理解是:我们知道确定性的好处,但是,其实大家在内心里没有那么喜欢确定性。
我举个例子,假如我们要爬珠穆朗玛峰,最后都登顶成功了。离开的时候,我们要做的一件事是什么?是把垃圾带走,我们都知道,没有人反对。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所有人都是要离开这个世界的,这是一件我们人生当中几乎唯一确定的事。富兰克林不就说过吗?人生唯有税收和死亡不可避免。然而,有多少人是按照“我确定要死”这种方式来安排自己人生的呢?
最近我就听说了日本人提倡的一个概念——“终活”。
就是人生终结前的活动,其中一项就是从40岁以后处理个人物品,一个简单的时间表如下:
40岁,开始物品大量断舍离,通俗点讲就是扔扔扔!
50岁,处理赛车、登山等青年时期之最爱的运动器械工具等,处理掉90%的书籍。
60岁,处理不动产和家具,留一处简单好管理交通方便的,或干脆去租一套生活和整理打扫方便的小房子住。整理银行存折股票证券信用卡等,只留1张的最方便的银行卡。
70-80岁,处理汽车,开始完全依靠公共交通的生活。处理艺术品古玩等收集品,走出对嗜好品的执着。精简和处理相册,留最小限的照片,并电子版化留一份给孩子。
80岁以后,逐步解约各类网络的I D(比如邮箱,淘宝,支付宝,优酷,酷狗,K歌等等等等),只留一个电子支付,处理掉大部分锅碗瓢盆等家里的其他日用品。住房的处理和最后的手机微信QQ解约要具体委托某人或某公司。
生活简单化,周边清洁化,内心淡定化,说去养老院拎包就走,不给社会和儿女留垃圾和负担。
我知道,我们中国人听到这一段,可能觉得不太吉利,不太舒服。但是,沉下心来想一想,我们也都知道,这是一种非常体面的活法。为什么?因为这是按照那个无法避免的“确定性”来安排的生活。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品出来一些味道,就是那些无比确定的东西其实就在远方,每个人都知道,每个人都看得见,但是我们未必真的愿意按照它给出的确定性来安排我们当下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