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欧说,今天是再一轮的最后一天,虽然也想结束一下,给自己几天的休息时间,但突然听说今天就结束,还是不由感叹时间真的过得好快,快得已经记不住日子,快得已经忘记挑战本身。
伽齐在群里发了一段关于“初心”的文字,我则想着自己有好多的初心,不由笑自己真“花心”,以致于忘记了有些初心。初心,真不一定都是好的,如最初批评一个孩子行为不当,了解后才发现他背后的苦衷。当然,彼初心不是此初心,不忘初心,才能找到来时的路,才知道不知不觉中,自己真成长了不少。忘与记,都在心。那为何,忘记合在一起就成了“忘”呢?就像事与情合在一起怎么就变成了“事”呢?中国文字的深奥,我看不透。
不透,也可活得自在,就像鱼儿说我上课有瘾,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有瘾,但我喜欢这样的感觉。这让我自在,但我并没有想透。活得通透,可以幸福,活得不通透,也可幸福。幸福与否,不在通透,在心。
明天检测,今天匆匆开完会回来,留了学生看看简算情况。这种临时抱佛脚只为了寻求内心的安稳,是否真的与结果相关呢?真不尽然,至少半期考试就是最好的证明。我、菊、霞,都曾在考试的当天打中了一道易错题,并进行了讲解,结果,错误率与别班还是差不多。这种比较或许不够科学,但讲得多,与考得好有太多的经验数据能够证明其不成正比了。
所以,现在我劝别人的话越来越少,批评学生的语言越来越少,说儿子的劲头越来越少,看得透,不一定要说透,说透不一定对方能够听透,既然听不透,又何必要说那么多呢?终于明白,高人的眼神为什么与别人不一样了,千言万语化成一“眼神”!
但在改错中,发现汪挺特别的,别的孩子因为改不来,早早地来问,唯有他,一直等到大家都走了,我才发现他。后来,他爸爸来了,我提了一句他没有来问,于是父亲就开始数落了。我引导着父亲注重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聊了聊提高效率的事,接着他父亲就去看他改错。我听到爸爸的声音有些着急,立即走到孩子面前,发现孩子正在轻轻地擦眼泪,爸爸的手有意无意地停留在孩子的脸上。我知道,孩子被虐了。我立即再次给孩子讲讲,并在孩子下笔时,不断鼓励他,对的,就这样。很快,孩子完成了,我说了句:“要不断地肯定孩子的行为”,也不管孩子爸爸是否听懂了我的话,是否看懂了我的示范,让他们先回家了。
也终于明白,汪为什么不愿意来问了,是因为大人的严厉,大人的一再的批评。我也有责任,没有建立起孩子对我的足够信任。
这样的反思,经常会有。是否就像这样的挑战,有开始,也有结束,并在开始与结束中不断的循环。我一直奇怪的是,很多人都觉得循环是很好的事,特别是正向的循环,可我在想,哪儿是循环的供血心脏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