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野蛮的大西瓜 野蛮的大西瓜 今天
上篇“人的焦虑之源或许是死亡吧”提到了死亡,脑中就开始盘旋过往的经历,加上纪录片《四个春天》中也看到了死亡的情节,也觉得确实需要写一下那两次经历,为过去画一个暂时的句号了。
接触死亡
小时候,我学习成绩很好,基本不预习,主要靠上课时间的认真听讲以及按时完成作业,每次考试都能拿个第二或第一。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初二,初二遇到了一个同学,他坐在我后排,经常在学校厕所里抽烟、打架,在上课期间捣乱,给“跑路费”让我同桌给他买烟等等,但是数学成绩却很好(或许主要是由于他是留级生),在跟他比赛数学成绩的时候,开始自我怀疑,寻找自己成绩好的理由,精力也开始转换,开始寻找捷径:让我姐给我购买了“超觉静思法”、“过目不忘的记忆术”等等书籍,大约有5本之多。阅读了这些书籍之后,侧重了虚幻的方法而忽视了行动。语文、英语也不怎么背诵了,作业也不怎么积极写了,白天早读也经常迟到。在学习“捷径”之前,参加过全市的数学竞赛,拿到了全市第二名,几何50分,代数47分,数学老师单独找我谈话,说我未来一定能成为一个数学家;学习“捷径”之后,语文、英语、数学成绩全都大幅下滑,无法遏制。
8年优秀学业生涯的一步步滑落是令人痛苦的,怀疑与挣扎持续着,初三时,班级大概60多人吧,最后考了班级十几名,还算幸运,考上了县重点高中。高一新环境,前期比较专注,成绩前十名左右,当时班级大概有100多人,下半学期,喜欢上了前排的女孩。在全班一个个自我介绍的时候,就对她印象很深刻,她用英语自我介绍,一点不怯场,侃侃而谈,后来她做了文艺委员,可以说是“有才华的白富美”了,性格也是自信、快乐、充满活力,而且,因为是来自市区,家庭条件也不错,当时的流行设备,MP3、小灵通什么的,经常可以从她那里看到,记忆中与她一起听了S.H.E的《金钟罩铁布衫》,卡朋特乐队的《Yesterday Once More》。现如今,每每听到《Yesterday Once More》那“shalala”的优美旋律,就仿佛看到了她自信潇洒的风姿。
喜欢她之后,就开始陷入了巨大的狂喜、迷恋与自卑,各种情绪你来我往的撕扯,写了《希灿五节鹿》的玄幻小说,表达对她的迷恋;做梦连续三天梦到过她,详细记录了梦境,现在还依稀记得一个是拉着她在一片草地上跑,一个是推她荡秋千之类等等;高二分了文理科,她文科,我理科,每每在下课的时候,总是在窗边呆呆望着,远远看她路过,看过《海上钢琴师》的朋友可以回忆男主呆呆望着窗外那位女士的痴醉。
由于对她的巨大迷恋,考虑到当时贫瘠又无才华的自己,产生了重大的自卑,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基本一点都学不进去,于是,自卑、学习成绩下降、更自卑、成绩进一步下降,一直到高二下半学期的一次考试,那次只得了232分,已经完全看不到了希望。
那是一个无月只有狂风和闪电的夜晚,我一个人毅然而惊恐地走向操场,前几天刚刚在新闻中看到有足球运动员雷雨中踢球被击中去世的新闻,于是自己也期待着、恐惧着走向操场,似乎是为了向天质询,质询创造我的意义。我站在操场正中央,举着双手,希望能被劈死,这样高举着双手直到力量殆尽......终于躺下,看着自己手掌,仿佛得到了上天的旨意,“没劈死就意味着还不允许我死,说明我还有活着的价值”,似乎获得了这个答案,于是力量开始集聚,化作了置之死地而后生、刻苦学习的决心。
之后就是一片坦途,每次考试之后,我都将错题彻底纠正,翻到错题对应的章节,重新自学,我叫“百分试卷法”;英文“高考必背”的语法也每天嗷嗷狂背诵;语文也有条理的学习各种技巧与锻炼,等等等等。由于县高中高三当时有56个班级,总共约6000多学生,学习成绩也几百名、上千名的进步,最终班级二十多名,考了546分,考上了大学。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死亡。态度层面,是一种告别过去的决绝、一种前进的坚决;方法层面,主要是当初学习了柏拉图的哲学、马克思的哲学(没办法学习课内知识,就泡在了图书馆,读了很多课外书),柏拉图的目标追求、马克思的辩证分析,对我帮助很大。“百分试卷法”正是我分析当时的情境,找到的最利于我进步的方式:每次彻底解决一个问题,并且永不再犯,这样的查漏补缺让我进步神速。
在后来做家教的时候,我还将这个方法教给了一个学生。只是不知道此时他的状况。希望他一切都好吧。
亲历死亡
2007年,一个普通的冬日,昨晚漫天飞雪,早上,我们在上第一节课(一节语文课)的时候,大堂哥猛地推开教室的门,问有没有叫“李海亚”的,看到我之后,没多说什么,就一句“别拾掇了,赶紧走,你爸不行了”,上了堂哥的三轮车之后,二堂哥在车上给我姐打电话,我则完全呆住了,任凭雪粒击打脸颊,没有任何表情、思绪,完全处在发呆状况。心理学家提到一个“战斗或逃跑反应”说人类遇到危险,或战或逃,其实还应该有一个,或呆。
到家下车时,我看到邻居无措的眼神,我也仍然是发呆的状况。走进院子,看到堂屋正中央,靠着门口,父亲已经被盖住了。走到跟前后,也没什么思绪,就自然地跪下了。此时也只有跪这个动作了。我哽咽着问旁边主事能不能看父亲一眼,主事说“看看吧”,帮我掀开那青色的床单,父亲已经如雕塑般没有任何表情了,我轻轻碰了他面颊,冰冷而坚硬。仿佛是冬天里,将手触碰一块石头一样。
紧接着,就是听从主事的安排,各种仪式,此时的我依然是麻木的状态,完全机械一般,该做啥做啥。直到几天后姥姥到了,我跪在她面前痛哭的时候,我才真正知道父亲真的去世了,而接下来,就得我承担责任,扛起来以后的事情了。之后的我,白天在忙碌之中,并没有太多的伤感,很多仪式似乎是只有大哭了才显得孝顺,遇到这种仪式,我也没有装作万分悲痛的模样。甚至于,在哀乐响着的某天,我听着哀乐,还想知道是谁创作了这个音乐,让人如此沉重。
晚上的时候,我去棺材旁边,惊恐又期待地敲了几下棺材,希望父亲还能回应。然后一切都是枉然,奇迹只出现在新闻里。深夜当周围寂静无声的时候,我一边盼着父亲有魂魄过来;一边又怕,因为从没见过魂魄。有一天风特别大,有些怕就打开了灯,疯狂地写着日记,脑中很多我与父亲的往事,一直写,一直写,大概写了半个笔记本。
半个月之后回到学校,同学看我的眼神也是一样,不敢问,也只有普通的话题聊一聊,不过对我来说这就够了。晚上的时候,每天我都带着一个毛巾睡觉,擦着鼻涕和泪无声哭着,哭累之后睡着,梦到与父亲的点点滴滴,打牌、捉野兔、卖西瓜以及其他家常小事。总是在梦的最后,突然记起来他已经去世了,然后惊醒。就这样持续了四五个月。
转眼之间,已经11年。
在父亲去世后的几年间,我始终充满着愧疚,主要是当初我离家上学之前,跟他有过一次对话,当时他躺在床上说自己快不行了,我责备他说之前看报纸,有个老头同样有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也是得了十多年,最后早起锻炼身体,练气功、撞树什么的,最后身体痊愈了,他也可以做到,他就是不做。他没多说什么,就说了一句“你不知道劲”(河南话,大概意思是你不知道情况,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步),我充满愧疚的是,我不理解他,在他去世之前,我竟然还责备了他。而父亲去世前的晚上,半夜的时候,他挣扎着,执意搬到了我的房间,他希望在离开之前,还能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儿子的惦记吧。
直到2016年,我和女友哭着坦露了这件事情之后,我才彻底释然。
写在最后
“除死无大事”,而每个人都终将面对死亡这个话题。希望每个人都能设想下这一场景:假定现在某个亲人突然离世,你会怎么办?当然目的主要不是为了怎么应对死亡,而主要是为了提醒自己:珍惜身边人。
另外,父亲去世之后(51岁),与父亲经常一起玩的一个70多岁的老爷爷,没过几个月就去世了,老爷爷的妻子,没过几个月,也上吊离世了。我不知道中间有多少联系,我也很喜欢跟那位豁达开朗的老爷爷一起打牌,看他与父亲商量如何做簸箕,编织兔子网等等。我从他们那里看到了浓浓的友情,也很喜欢那位老奶奶,她待我跟他孙子一样,经常给我好吃的。然而事实就是如此,如此残酷,而又如此感人。
人固有一死,死亡才是永远的归属,经过几千万、几亿年的时间,一堆物质、能量的交互,形成了此时的你,这非常难得。一定要珍惜这短暂的生命。
期望每一个人都能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好好疼爱喜欢的人,珍惜家庭,奉献社会,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
另外,如果你问我现在对待“父亲去世”这个事情的主要心情是什么。首先,偶尔也会梦到他,但是每一次做梦,都是一次美好的回忆,醒来也倍感温馨;偶尔在悲伤的时候,感觉他就在身边为我打气;偶尔在快乐的时候,感觉他也在为我鼓掌。正如《寻梦环游记》最后的结尾:在世的、离世的,一起歌唱,“生命不灭不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