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读到一个帖子,主人公是一名北京月薪3万的单身中产,回家过个春节,几乎把一年的积蓄花光。
刚看到这个标题,感觉有点标题党之嫌。你也许会想,这太夸张了吧!但认真帮他一算,还真不是耸人听闻。
走亲戚串门送礼要15000元,亲戚聚餐要10000元,最大的开支是红包,给小孩压岁钱,和给父母包红包,将近要30000元。加上回家往返的路费,过一次年的开销将近6万。
虽然他月薪3万,但还没结婚,在北京还要交房贷车贷,再扣掉日常开支和工作应酬,确实没剩多少积蓄。“辛辛苦苦一整年,过个除夕夜回到解放前”,也就成了他过年最真实的写照。
也许帖子的主人公在外漂泊多年,难得回家一趟。能在北京扎根落脚,还能拿3万的高薪,我想当年应该也是村里的学霸级人物。花钱大气点,父母脸上也有光吧。中产,还是得拿出中产的样子。
但说句实话,对上有老下有小的普通工薪家庭来说,这么大气的发红包真是奢侈。
最近,挖财理财APP根据用户记账大数据,发布了一张全国压岁钱地图。有意思的是,大数据测算出的是每个小孩收到的压岁钱,而不是每个大人发出去的压岁钱。
作为一个福建人,看到这张图,我感觉还是比较靠谱的。理由有二:第一,除了广东,大部分地区的压岁钱水平,都与当地经济水平相关,东部沿海地区普遍比内陆地区高。第二,福建小孩收到的压岁钱平均3500元,全国最高,尤其是莆田高达1.2万,这也符合当地的风俗。
如果文章开头提到的北京中产是莆田人,那我只能再次表示理解了。
压岁钱地图吸引不少网民留言热议。有网友说:“只恨童年没在福建长大!”还有网友表示:“我们广东讲究的是意头,而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凡事不被人情绑架,大家更自在舒服。”
有网友做了一项统计,福建省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048元人民币,如果福建人过年回家给孩子发3个红包,这一年三分之一的收入也就没了。
其实这么算不合理,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红包有来有往,如果是净支出的话,那发红包就是纯开销了。
我们再看广东人的红包开支,平均每个小孩红包50元,不愧是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一线,两个字“务实”。
大家也许会发现这个现象,越没钱的人,越容易被面子绑架。越穷,越怕被别人知道自己穷,最后打肿脸充胖子。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讲人情世故,为什么好排场讲面子?其实就是内心的一种财富焦虑。这种焦虑的根源,来自于对财富的低层次认知。
看到很多鸡汤文章中说,巴菲特、李嘉诚和扎克伯格是如何如何节俭的。穷人看到这种文章,感觉这些富人站着说话不腰疼,他心里会想,“有钱人当然会装B,如果我有钱了,肯定也会对房子车子看淡了”。
但我敢说,持这种观点的穷人,如果让他一夜暴富,要么拿钱大肆挥霍,要么就是抱着钱当守财奴,就是这么极端。
财富是和一个人的能量相匹配的。当你的能量级不够时,是无法承载巨大的财富的。不知道财富是怎么来的,也就不知道财富哪一天会溜走。
福建和广东两个省,是全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省份,到今天广东省的经济发展,甩开福建省不是一条街。当然,这种发展结果和国家政策支持、省份地理位置息息相关,但也和人的财富观有关。
我所在的福建长乐,就是一个好面子、讲排场之风盛行的地方,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的土豪新娘、百万葬礼,说得就是当地的陋习。很多当地人也对这种习俗深恶痛绝,许多人因为办红白喜事背上巨额债务。
福建和广东的差距,在人的因素上,就可见一斑了。
我们经常说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其实是老祖宗给我们的大智慧,“俭”就是积累财富的过程。现在很多人一听到“财富自由”这四个字,就像被打了鸡血一样,但连最基本的控制自己剁手都做不到,能实现财富自由才怪呢。
大家都感觉,现在的春节年夜饭越吃越丰盛,衣服越穿越漂亮,红包也越来越大,但就是年味越来越淡了。我们童年时对春节的那份期待怎么不见了?
也许我们怀念的是春节的仪式感。这种仪式感,包含着对传统的敬畏,对先人的缅怀,对平安的祈福,对团圆的期待。以前我们总是围在灶台边,看父母忙给我们做年夜饭,偶尔还会帮忙添根柴火,或是烧把香。新年的新衣服虽然不是名牌,压岁钱也不多,但心里却很满足。
但现在很多人对春节是敷衍了事的,连最基本的年夜饭都懒得在家里做,哪里还有什么仪式感啊。这样的春节,即使你发再多的红包,心里也感觉空空的,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