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到农历七月十五,三个月的解夏安居就会正式结束,这一天被称为“佛欢喜日”。也是佛弟子孝亲报恩的“盂兰盆节”,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日子。

中国传统的“中元节”,俗称“鬼节”,也是七月十五。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等,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佛说盂兰盆经》在西晋时由竺法护法师译出后,因强调藉由供养十方自恣僧,以报答双亲养育之恩,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的孝道精神相符,被历代提倡而盛行不衰。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崇信佛法,有感于“目连救母”的故事,开始设坛供僧。《佛祖统纪》记载,大同四年(公元538年),梁武帝在同泰寺设盂兰盆会,供养众僧,这应该是记载中首次由官方举办的盂兰盆会。
到了隋唐,社会安定繁荣,盂兰盆会也成为了一场上至帝王,下至贩夫走卒全民参与的盛大节日。

唐代,每逢七月十五日,皇室会向寺院敬献盂兰盆供,并由官府斥巨资操办盂兰盆会。是日,威严浩大的皇家仪仗队穿城而过,上至帝王、下至平民,争相献盆供养僧伽,整个都城张灯结彩,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到了宋以后,除了在各寺院供佛斋僧,整个节日期间,人们还会祭祀祖先、超度宗亲亡灵,并且上演以目连救母内容为主的各种杂剧。

从历史流变来看,可见佛教传入中国几千年来,已经与中国的民间信仰及诸多思想相互影响融合,已经成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时常看到有很多人会焚化大袋大袋的用金箔叠成的元宝,给自己去世的亲友或者祖先。这样的习俗,以前在我看来,夹杂着迷信思想,因而内心比较排斥,自己从未效仿。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大众所认同的思想观念,也可看作是一种“集体的愿力”。任何现象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便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相信“相信”的力量。内心便不再执着分别这种做法的对错、好坏。


佛弟子祭祖先,固当以诵经、持咒、念佛为主。焚化箔锭,亦不宜废,以不能定其即往生也。即定其即往生,亦不妨令未往生者资之以用耳。
——摘自印光大师《文钞续编·复海门蔡锡鼎居士书三》
印光法师的这一段开示令自己内心更加豁然开朗。
满怀敬意与思念,为已经去世了的外祖父、伯母,以及一位大学时的挚友(大三暑假那年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父母两姓历代宗亲,分别请购了一袋箔锭,如法写上封条,将于七月十五大蒙山施食法会,随佛愿力一起焚化。
世有愚人,不知以物表心,专以多烧为事,亦不可。当以法力心力加持,令其变少成多,以遍施自己宗亲与一切孤魂则可。若供佛菩萨,则非所宜。佛菩萨岂无所受用,尚需世人之供养乎。但世人若不以饮食香华等表其诚心,则将无以作感佛菩萨之诚。愚人无知,纵用此以供佛,于一念诚心上论,亦有功德。喻如小儿供佛以沙(阿育王前身事),尚得铁轮王报。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复金振卿居士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