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周文能够一路西进,几乎都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并不是秦国故意诱他深入。理由其实很搞笑,是因为秦二世还在高枕无忧,喝酒享乐,根本不知道他的天下已经反成这样。
从一开始陈胜起兵时,便有谒者从东方来照实报告。秦二世听完倒也有些着急,赶紧召众臣商议。众臣里自然有不少担忧国事的,纷纷道:有人胆敢造反,这是大逆不道,希望陛下赶紧发兵镇压。谁知二世听了“造反”二字,脸色却愈发难看。造反?造反岂不是说明他这个皇帝当得不好?
大臣里自然也有会察言观色的,于是有名叫叔孙通的见状站出来道:如今陛下圣明,天下太平,哪里有什么“造反”,只不过是些偷鸡摸狗的小盗贼而已,郡县的长官很快就能将他们一网打尽,实在不足为患。
听说是“盗贼”,而不是“造反”,二世才转怒为喜。盗贼嘛,什么时候都会有,肯定不是因为他的关系了。二世也就不予理睬,安心地过他的太平日子。而臣下见皇帝如此,也就从此不敢再提“造反”二字。
直到听说陈胜手下的周文大军已经进入函谷关,二世才大惊失色。不是说小小的盗贼吗,怎么跑到朕的身边来了?他急忙重新召来大臣商议如何处理,毕竟一旦敌人入关,咸阳就近在咫尺,无险可守,情势十分危急了。
大臣也慌成一团,手足无措。
正慌乱间,只见从列中站出来一位官员,淡定道:如今贼兵压境,远水救不了近火,已来不及再征召周边郡县的官兵前来营救。陛下有那么多刑徒在骊山为先帝修建皇陵,不如赦免他们,令他们从军击贼。
站出来的这位,叫做章邯。
秦二世大喜,此时只要能找到救兵,管他是正规军人还是服刑人员呢,当即宣布大赦天下,发给骊山刑徒兵器,让他们参战。至于谁做领兵的将军呢,既然是章邯你提议的,不如就你去吧。
当然实际上,也只能由章邯来率领这些刑徒,这和他的官职有关。
在秦帝国中央政府中,有个机构叫少府,这个机构的官员也叫少府,位列九卿。章邯就官列少府。
少府管理的是什么呢,他负责管理从全国收上来的一部分税,主要是煮盐、采矿这些,用于皇帝和皇亲的私人生活。比如穿的衣服、吃的食物、交通工具等等一些手艺,就都归少府掌管,相当于是皇族的家庭总管。而修建陵墓、宫殿的职责,秦朝时也归于少府。
所以实际上,骊山的这些刑徒,本身就是章邯的属下,再加上制造武器的职能也在少府辖下,所以由章邯来率领这支由刑徒组成的临时军队,给他们颁发武器出征,简直再合适不过。
章邯领命而行,他自然不怕打仗。考虑到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就一直采用军功制,即便是丞相也常常要亲自攻城伐地,想必章邯应该也有些作战经验。之所以以前的战事不见于史书,可能是因为王翦这些名将的光芒实在太过耀眼。
不过白起、王翦、李信这些人物,俱往矣。
从章邯领命这一刻开始,他将证明自己的实力无愧于秦国名将辈出的传统,他将用自己的战绩,为帝国书写最后的辉煌。
章邯率骊山刑徒出击,刚一交手,就击溃了之前战无不胜的周文大军。之所以战斗力如此强大,首先当然和人数浩大有关;其次和刑徒的心理也有关,本来他们修建陵墓,几乎就是十死无生,现在虽然战斗也是拼命,但好歹在军功制下有了立功活下去甚至赢得爵位升官发财的机会,势必人心齐聚、死力奋战;再次和章邯的指挥也不无关系,兵力越多,越见将军调度之能力。在章邯面前,周文这才见识到什么叫大将风范。惨败之下,周文收拾残部,仓皇逃出函谷关,屯兵曹阳。
两个月后,章邯追击,再次击败周文,周文逃至渑池。
十多天后,追命一般的章邯再次进逼,发起攻击,周文连遭痛打、溃不成军,自刎而死,陈胜最寄希望的一支队伍,在一路败退主帅身亡后,终于怀着对章邯的惊惧悉数卸甲投降。
秦二世的燃眉之急终于缓解。
击溃周文后,章邯决定趁胜出击,解救被吴广围攻多日的荥阳。
为秦国苦守荥阳的是丞相李斯的儿子李由。其时吴广久围不下,部下已经产生内讧,尤其是将军田臧,听说西面周文兵败的消息,更是焦急忧虑。他心中埋怨吴广不懂兵法,不知权变,围在荥阳这里既不攻又不退,万一章邯救兵一到,和李由里外夹攻,我军只有死路一条。田臧一发狠,诈称有陈胜的命令,将吴广斩首,然后派部下李归继续围攻荥阳,他自己领一队精兵,主动去迎击章邯,阻止秦军前来解围。
章邯不慌不忙,要战便战,破田臧军,田臧死。
紧接着进兵荥阳,破李归,李归死。
再进击附近郯郡的邓说,破之。
进击许县的伍逢,破之。
进击房君,杀之。
这时章邯已经一路高歌,收复了被陈胜麾下攻取的大部分郡县,大军进驻到陈胜都城的西面。而秦二世尤嫌不稳当,增派长史司马欣、董翳二人辅助章邯。陈胜亲自出去监战,又被斩杀大将张贺。
连续的失利,使得反秦军内部人心涣散。战无不胜的章邯像一个巨大的阴影,笼罩在陈胜军队每一个人的心头。在这种心理压力下,为陈胜驾车的部下将这位掀起反秦风暴的第一人暗杀并投降。本来如火如荼,进展迅猛的反秦事业忽然遭受重挫。而章邯以一己之力,挽救了帝国的命运于水火之中。
章邯稍作整顿,立马进攻下一个目标。他丝毫不敢怠慢,此刻天下早已不再只是大泽乡刚起义时候的局面,虽然死了陈胜,但是东面仍有项梁、项羽立的楚怀王,当年齐国后人田氏自立为齐王,北面则有魏王、赵王、燕王。
章邯大军扭头北上,进逼魏王。魏王闻听是新破陈胜的章邯,连忙派出使者往齐、楚两国求救。齐王亲自与楚将项它领兵赶来。章邯趁他们落脚未稳,连夜偷袭,大破齐楚联军,杀齐王。魏王为城中百姓请降,自己自焚而死。
自此,章邯的声名到达鼎盛,几乎令反秦各国闻而色变,人人自危。
但这也终于为章邯引来了匹敌的对手,项梁和项羽叔侄。之前那些不自量力的敌人,仿佛只是用自己的弱不禁风衬托章邯的能征善战,就像一部电影前面的铺垫。而到这里,秦末战争才正式进入主戏。
项梁本来在攻打亢父这个地方,听说了章邯的一时无两,按捺不住,引兵就朝章邯的方向去了。
两军狭路相逢,一场恶战。
出乎意料的是,从未败绩的章邯破天荒输了头一仗,也许是之前太过轻易的连胜令他低估了对手,以为项梁也和其他人一样,只不过是无名草寇,却不知道项梁的父亲,正是当年楚国名将项燕。这一仗还有一人令章邯印象深刻,对手阵中有个二十多岁的青年骑将,雄姿英发,勇冠三军,冲锋陷阵如入无人之境。
当然,要到后来再次交手章邯才知道,这个青年人,叫做项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