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H君精挑细选推荐的书,说是精典书店创始人曾经推荐给他的书,并予以“得美而美德,敢美而美感”的赠语。
有点儿泛黄的配有古典美人的封面赋予它有些年代感的厚重;值得尊敬和仰慕的作者生平给予它“美”的深度和广度;经过仔细斟酌的每一段文字和精挑细选的插图让它更加“鲜活”……初次“见面”,便很欢喜。
赠人“玫瑰” ,手留书香作者简介(摘自百度百科)
汉宝德,1934年生,台湾成功大学毕业,美国哈佛大学建筑学硕士、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学硕士,曾任东海大学建筑系系主任、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台南艺术学院校长、世界宗教博物馆馆长。现为台湾世界宗教博物馆荣誉馆长、汉光建筑师事务所主持人。
著有《汉宝德谈美》、《谈美感》、《给青年建筑师的信》、《中国的建筑与文化》等书。曾获台湾建筑学会建筑奖章、台湾文艺奖第一届建筑奖、杂志最佳专栏金鼎奖等。
初识,因为屡屡被一些琐事叨扰,本来并不厚的书未能一口气酣畅读完,分了很多次读,不免因为中间的断断续续,读了后面又忘了前面而没办法“领悟”到作者的精髓,但期间偶有一些“共鸣”之感,不识好歹地拿出来聊一聊,希望不要亵渎了作者的匠心,待日后细细品读后再加以完善。
什么是美感?
作者说“美感是天性的一部分,但需要培养才能利用在生活,继而提升精神生活的品质。”我觉得很在理,美与不美,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美感靠天性,感受美靠悟性,靠一双能发现感受美的眼睛,靠美感素养的积累,包括知识和眼界的积累。
记得几年前曾看过一档叫“我的新衣”的节目,邀约了一些已经知名的或者有些还不太知名的设计师设计服装并由明星来演绎,商家直接现场竞价购买服装版权,当时有一位设计师一路过关斩将,征服了不少的时尚达人和商家,这名设计师的名字我已经记不得,但其中有一个细节我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她在看到有一位设计师的作品一出场她立即别过头,旁边的人问她怎么了?她说:“这组作品设计得不好,我会让我的眼睛尽可能地在这样的作品上少停留,否则我会被受影响。”所以美感的培养还要依赖好的高品位的培养,取精华去糟粕。
美感的几个阶段?
作者说美感也会经历几个阶段,从零开始的“爱美的初阶”到讲究秩序和比例的“理性的美感”再到对色彩、对质感、对结构等整体把握的“和谐之美”……我们生存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以及经历都会对这几个阶段产生影响。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有一样的体验,小的时候总喜欢穿大人的衣服,花花绿绿,还会偷穿妈妈的高跟鞋或涂妈妈的化妆品和口红(我发现我女儿偶尔也会这样…哈哈),然后到了二十多岁,反而故意穿黑色、灰色等冷色调的衣服,似乎想用外表上的成熟来掩饰内心的稚嫩,再长大一点,过了三十,莫名开始喜欢用少女的颜色来“抵制”岁月的流逝,再长大一些,有了一定阅历和生活的积累,不再需要靠外在的东西去“填补”内心的亏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再辅以多年弯弯绕绕的美感素养的积累和知识眼界的拓宽之后,才发现其实自己喜欢的、最自然的、不用刻意去装饰点缀的东西才是美的并且可以持久的,服装也好、建筑也罢,适当的的“断舍离”和极简主义推行的“去繁从简”大抵也是这个理儿。
“凡是被利用的美都是有目的的美,就不是真正的美。”
这里有提到“装饰”,好的装饰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鄙俗的涂鸦反而会画蛇添足(比如下面的这张图),失掉了它本来的自然之美,绘画如此、音乐如此、建筑如此,生活亦如此,你会发现,越简单的东西反而越有质感,有教养的、有自信心的人才能做到抛弃多余的东西,完成追求心性生活的目的。
更喜欢未经雕琢的图1蕴藏“数理”的比例之美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说,这个人看起来很舒服、身材好……抛开衣品和气质,这其中也蕴含了“数理”中的比例之美,就是我们常听到的“黄金比例”,一张“舒服”的面孔,额头的高度应相当于眉毛到鼻端、鼻端到下颚的长度,同时面宽是额头高度的两倍。而一个匀称的身材,两臂平伸的长度与人体高度约略相等,大腿的长度大体上与上身到头顶的长度相等。头大约占身高的八分之一的比例,这也是为什么一个好的画家也会是好的设计师和科学家,达芬奇就是很好的例子。
把握整体的和谐之美
你们可曾听到过类似这样的评价,“这个人五官长得不怎么样,但整体看着还挺好看。”一间村落的房子看着破破旧旧的,但一片类似的房子搭配起来再加以山水的映衬倒别有一番滋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和谐的整体之美,中国村落还有很多的古镇特别是江南的古镇就有这样的感觉。
需要强调的是,“和谐”不等同于“完全相同”,“同而不同”即相似而非相同,整体风格大体一致但又各有千秋。
相似而非相同作者用“韵律和节奏”做了很好的比喻,就像古典列式的“A·A·A·A·A”的节奏到文艺复兴时代的“A·B·A·B·A”的节奏,是不是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了些呢?
再说一说这篇笔记标题的由来,作者在文中有说过这样一句话——“要自平凡的生活中寻求精神的满足。爱与美都是人生的核心价值。”所以,“爱与美,都不辜负才是人生的根本。”
最后用今天看到的《大鱼海棠》的经典语录作为这篇笔记的结尾以勉己:
人生是一场旅程
我们等了多少个轮回
才有机会
去享受这一次旅程
这短短的一生
我们终将都会失去
你不妨大胆一些
爱一个人
攀一座山
追一个梦
……
爱与美,我们都不要辜负!
Scarlett
9月15日凌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