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只是是我目前个人的一点儿想法。至于是博大精深,还是街头扯谈,这其实一点儿也不重要。也许许多年后(甚至几天后),我会把这篇文章认为是荒谬不堪的。但是这也没有什么关系,我只是想把这篇文章当成用来记录观点草稿本。)
何为圣人?老子是圣人,孔子是圣人,王阳明也被尊称为圣人。也有说圣人上还有至人、真人。可以“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而且“肌肉若一。游行六合之内,耳听八达之外。”六合是什么?八达是啥?这是神仙,甭管祂。我们到圣人这个阶段就行了,现在开始说圣人……
圣人?太虚了!也许它就只是一个名义,无从着落。那么就从被尊称为圣人的人入手,第一个,老子。老子这个人不好讲。一、没有留下太多事迹。二、老子十分神话,在历史上竟然出现了多次。那么长的时间竟然还没有死。三、一直以来众说纷纭,《华夏上古神系》里竟然出现了“老子们”这一说法。
老子既然这样神奇,那就暂时不管他了吧,老子究竟如何?我是不知道,如果你知道,那就赶紧告诉我哦。
第三个,孔子。孔子在战国时期学术不足以被大众认可,毕竟是战乱。仁义道德,谁听得进去。谁要是道德了一下,没准就是被砍头的份。不过再想想当时挟天子令诸侯的事情也挺多,他们为什么不能找孔子为他们搞得再“道德”一点呢?我想也是,因为孔子知道他们是要自己称王的,然后看他们假仁假义,就预先买骂了。那些挟天子所看他反对自己就自然不请他来,(自己好心好意的请来后,反而会毁了自己名声)毕竟何愁天下无名士,为何却非要找个孔子“二愣子”来乱事。
于是孔子艰难的存活了下来,战国一统后嬴政不知道使用迷信。采用集权制度,15年后就没了。最后刘邦一统天下,就用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来治国。
好了,就到这里了,怎么感觉孔子的东西有一点儿迷信的元素。不过不好急于下评论,让我们先看下一个再说。
第三个,王阳明。(王守仁)王阳明可以说真的是知行合一了。不仅在学术理论上是有着自己独创的高手。关键是这套理论被他知行合一了,也是他经过了很多的练习和深思。他看人是如此之准,应对更是自如。在官场上可以老奸巨猾,在其他时刻也可以自由放松。于是后人把他尊称为圣人,我认为这是名副其实的。最后,他还留下了他的老奸巨猾的密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样的一个人,我认为几乎是无可挑剔的。(王阳明也有他不够的地方,比如说推算宁王会回救南昌后,他仍然十分焦虑)
再说孔子,其实孔子宣扬的仁义礼智信,是一个非常有弹性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事都可以打着仁义的旗号去做:挟天子、打任何战争、投降后不放下武器。(由于我们之前犯下的过失,我们不敢就此放下干戈不干了,我们要为您效犬马之劳,来弥补我们之前的过失(《明朝那些事儿》))孔子的初心是好的,但是他宣扬的东西太具有弹性了,最后在他的那个时代,一事无成。但是在后世(包括现在),他为什么能够如此出名呢?这仅仅是因为他的学术曾在汉朝的时候被使用了吗?这个我们不知道,对于孔子的了解我也不多,而且再说。(见第一段括号内容)
所以我总有一种预感,感觉王阳明比孔子要高一级,(也许是因为王阳明的功绩的缘故吧。)孔子谈的只是一些大同社会尧舜禹禅让天命之类的道理,而非重视社会官场上的应对和实践。而王阳明,却把“知”和“行”(道理和实践)结合在了一起,“知”可以帮助“行”,“行”可以帮助“知”。“知”可以指导“行”,“行”可以验证“知”。
就是这样,我似乎感觉王阳明比孔子高一级,但是请大家还是不要忘记第一段括号的内容。
所以还是不要忘了:“接近客观的主观,接近真理的理。”
接近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