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凑佳苗撰写的推理小说作品《告白》在2007年以短篇小说的形式一推出即获得日本小说推理新人赏,2008年出版后反响热烈、极具读者口碑,并获得2009年本屋大赏第1名,击败强劲对手东野圭吾与伊坂幸太郎。
该作品之所以广受关注,个人认为与其表现社会问题的直白性和深刻性,以及独具特色的电影分镜式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关。该作品并不像一般的推理小说那样层层推导、循循善诱。而是直接以每个拟化的身份进行独白当做一章的内容。这种写作的手法也遭到不少非议,但我个人却觉得非常符合该书的论调和主题。圣职者、殉教者、慈爱者、求道者、信奉者、传道者共六章。不同身份、不同成长环境夹杂在一起的层层矛盾与冲突奠定了这部小说高潮迭起、令人深思的艺术效果。而不同身份的人,臂如狂妄自大将人命视为枯槁的修哉,极度自卑却不甘平凡走上歧途的直树,霸凌弱小的班上混混......用最平常的叙事手法,平铺直叙的将故事发展的环节娓娓道来,将文中人物的成长环境、心理因素、复仇事态的发展在最接近真相的时候戛然而止,使读者充满回味和想象空间,最后再将整个事态的矛盾冲突指向一处,冲力极强。使读者读完之后久久不能忘怀。
修哉对母亲过分的崇拜和依恋是他畸形心理产生的直接原因,只能用一种近乎病态、疯狂残忍的方式来获得母亲的注意,但终于鼓起勇气踏上火车寻找母亲时却发现母亲已经又结婚生子,他童年积攒的无助和孤独在一瞬间爆发出来,深刻的仇恨欲进而推动着事态的走向,也是修哉自我崩溃自我毁灭的前兆。
直树的母亲即使在知道直树将小孩扔入水中使其溺亡后仍不舍对其进行责备,面对着整日被阴影所笼罩的儿子反而心疼不已。最终母亲无法忍受彼此的挣扎而选择视而不见的冲突高潮时,不堪重负拿着刀准备杀了孩子后自杀,为获得彼此的解脱。却没想到直树竟能将爱他爱到骨髓的母亲残忍杀害......
森口在痛失爱女后未将事件真相告诉警察,通过自己的方式对修哉和直树进行残忍、可怕的报复。这种报复并不是简单的以命偿命,而是通过外在方式对修哉和直树进行心理上的折磨和无尽的摧残,是一种令人失去所有活着希望的强大的精神压迫。森口的报复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成功,但同时也酿成了更大的灾祸。
每个人的自私与冷酷造就了这部小说,造就了这部小说独一无二的悲剧效果。在这种充满悲剧的开放式结局中,留给读者的,是无限的深思与情郁。到底这个社会对青少年有着怎样的保护,而这种保护是否以在伤害别人利益的基础上而进行的呢?这对于现如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