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女儿要画一幅人物像,英语作业,是对《无声告白》中主人公的人物分析,整个茶几都铺满了,刚刚把四角压好,弄平整了。我和女儿说“小心luby!”话音刚落,luby突然纵身一跃,跳到画纸上,只听女儿的一声吼,luby跳下去,留下了长长的一道裂痕,还有几处小的破损,我和女儿只能用胶带把抓破的地方小心翼翼地从背面补好,边干边说,感谢luby没有造成不可补救的损失!但要想完成这幅画作,必须把luby关起来了。无奈luby是狗中之精灵,本来想关到浴室,估计luby有预感,只能到哪儿关哪儿吧,于是就把luby关到了我们的卧室。女儿开始起稿,看着女儿的俯身作画的那瞬间,我想要拍照,才发现手机被落在了卧室,卧室门肯定是不能打开了,女儿说,那就边给我当模特,边和我聊天吧!
刚开始,是在不知道女儿为什么要画一幅人物画,于是女儿给我讲了《无声告白》的主人公,讲了父母与女儿之间矛盾关系,到女儿最后的自杀。因为要赶时间,只能做了简短的介绍,但我听得是心惊肉跳,第一反应是这个女儿背上父母期望的枷锁,负重前行。女儿说莉迪亚长着一对蓝眼睛,是三个孩子中最像白人的那个,所以也是寄予希望最大的那个,于是成为了被控制住的棋子。面对父母“爱”的步步紧逼,莉迪亚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不能自拔。
《无声告白》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我想,这句话是对我们每对父母和孩子说的。我们从一出生到长大,也是背负着父母的期望、他人的期望,但是我们也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改变自己,成为另一个别人期待的人。
女儿还和我聊了她的数学老师,一个和奥巴马同岁的人,他的观念是活好自己,如果一味去对比,他不得憋屈死,人家奥巴马是总统,他只是一个高中数学老师。我非常赞同数学老师的观点,活好我们自己,别人开着宝马又如何,像数学老师每天骑着摩托车上班也是一种洒脱,享受奋斗的过程不是很好嘛!
我问女儿,你对妈妈和你的沟通怎么看?女儿说,有时您给我鼓励,有时给我压力。我说,宝贝,一定是这样的,如果一直鼓励你,你就会飘,一直给你压力,你就没了自信和动力,这是妈妈的策略!
接下来我们又聊了女儿现在的状态和对未来的规划。女儿初二、三的状态不是太好,焦虑、不自信、不主动,而现在的女儿自信、主动、积极,我和女儿说到她的状态,女儿说初中的压力来自学业,高中的压力来自申请不到好的学校,所以必须努力做好每一项。我记得初中女儿常说的一句话“妈妈,考不好怎么办?”昨天她说“我们学校每年有90%以上的能申请到美国前50的,我怎么也在这90%里吧,我的目标是美国前30的大学,终极目标是前20的约翰霍普金斯、康内尔和宾大。”我说,很好呀,如果我们努力了,没有申请到好的学校,我们读博士的时候可以再申请,比如哈佛、耶鲁或者普林斯顿大学,我们的名校梦一定会实现的。女儿说,我还是先要努力申请靠前的大学,大学还是很重要的。心态已经从怎么办转变为我要努力!
这期间,我还当了女儿的模特,最后历经两个多小时,完成了画稿,一幅水粉画,也是工作量最大的部分,接下来就是小组三人,每个人把自己对人物的分析进行阐述,我问她分析这部分会难吗?她说她自己没觉得难。这周五交的作业,女儿周一就完成了80%,这是女儿从小养成的不拖拉的习惯;再就是女儿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因为是抽签组成的小组,组员没有可选余地,考虑到另外两名组员,一个不会画画,一个比较负能量,为了保质保量完成这项作业,女儿挑起了大梁,只让两位组员按时完成他们要撰写的文字部分。女儿说,我把画画完,我把我要写的文字部分写完,我就让他俩做他们该做的,这是一种带动。
其实,我们平时和女儿聊天也比较多,比如送她上学的路上、吃饭的时候、做作业的空闲,但已经很少能坐下来聊这么长的时间,一次不一样的体验让我开始规划每周要找个时间放下手机和家人聊聊天、喝喝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