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着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对于农耕民族而言,土地与生命同等重要。
耕种离不开水,或靠老天爷降下的雨水滋养禾苗庄稼,或靠引江河湖泊的水进行灌溉。
过去,农民在土地上耕种,是风调雨顺还是洪涝干旱,完全要看老天爷的“脸色”,所以被称作“靠天吃饭”。
所以,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发展进程中,一直伴随着水利工程的修建。
从远古时期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治水开始,到春秋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主持修建都江堰,战国末期秦国开凿郑国渠,这些几千年前修建开凿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在造福一方百姓。
新中国成立以后,利国利民的水利工程建设更是日新月异,多得数不胜数,农业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
当代水利工程中比较著名和被人们熟知的有三峡工程,三门峡、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等,这些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都将被载入史册。
在当代修建的众多水利工程中,河南林州的红旗渠很具有代表性,堪称是现实价值与人文精神并举的模范。
林州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太行山东麓,地处晋豫冀三省交界,那里就是红旗渠的故乡和发源地。
历史上的林州,是个干旱缺雨的地方,曾有很多关于林州“十年九旱”的记载。
有首旧民谣唱道: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
这是林州历史上干旱缺水悲惨景象的真实写照。
据县志记载,从明朝的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1949年,513年的时间里,发生大干旱的年份有100多次,绝收的年份有30多次,有文字记载因干旱绝收导致“人相食”的恶性事件就有5次。
与干旱抗争了几百年的林州人,终于在1960年2月开始了一个彻底改变命运的创举:修建红旗渠。
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家和人民都很困难,林州人凭借自己的一双手,一双脚,一副肩膀,一锤一钎一镐,历经10年,终于在1969年7月,将红旗渠彻底修建完工。
自古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而林州人却是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凿出了红旗渠,将山西浊漳河的水,硬生生的“逼”上了太行山。

这是一张在高处山顶拍下的红旗渠和它周围自然环境的照片,远处的太行山巍峨连绵。
用美图软件做了文字标记,可以清晰看出山西、河南、河北的地理位置,也可以看出浊漳河、公路、红旗渠之间明显的海拔落差。
红旗渠的修建整体分三个阶段通水,历时十年才彻底完工,使用的工具及其原始,完全是“冷兵器”时代。
在红旗渠博物馆拍下了几组照片。
一组是当年修建红旗渠时使用的工具,一组是用锤子和镐头装饰起来的两扇木门。

讲真,去过很多博物馆,参观过很多历史名人的故居或深宅大院,也见过很多的门。
但是,用锤子镐头装饰的木门,还是第一次见到,被深深感动。

从1960年2月修建红旗渠开始到现在,60多年过去了,当年参与修建红旗渠的人们很多都做了古,甚至很多建设者将宝贵的生命献给了红旗渠,献给了林州人民。
他们当中,最小的牺牲者年仅17岁。
红旗渠博物馆里建有一座山碑,也可以称其为丰碑,是为纪念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献身的81位民工而刻建。
为了子孙后代能够不再受干旱之苦,能够世代幸福的生活下去,他们血洒山岩,将生命奉献给了红旗渠,奉献给了林州人民,永远长眠在了太行山上。
他们每个人都是一座太行山山碑,红旗渠记得他们,林州人民记得他们,太行山也记得他们,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正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的年轻人。

10年间,参与修建红旗渠的民工共有10万多人,他们用生命、血泪、智慧和汗水建起了这座红旗渠。
红旗渠无论是现实意义还是精神意志,都堪称当代人学习的典范。
所以特别推荐家长带着小朋友来红旗渠博物馆,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这里参观,感受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的愚公移山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团结精神,利他精神……都是我们特别需要继承和发扬的民族精神,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与魂魄。
现在的红旗渠,被开发成了旅游胜地,是五A级国家风景名胜区。
除了以红旗渠博物馆和红旗渠总干渠分水渠为主题的公园外,还有一处景色特别优美,可以近距离触摸红旗渠的青年洞。

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洞长616米,从太行山山腰穿过,全部都是难度很大的爆破工程。
当年,为保证施工进度,特别挑选了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开凿青年洞。当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粮食不够吃,这些年轻人就上山挖野菜,下浊漳河捞水草充饥,很多年轻人得了浮肿病仍然坚持爆破开洞,终于历时一年五个月,将太行山凿穿。
郭沫若为青年洞题写洞名。
紧挨着青年洞的,是山碑石刻,“山碑”二字由前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

走在红旗渠上,面对悬崖绝壁间当年凿渠时留下的痕迹,想起他们在风华正茂的年纪,风餐露宿忍饥挨饿,以岩石做床,以星空做屋顶,心中装着敢让天地换新颜的豪迈气概,是多么的让人敬佩和感动啊!

正是他们当年的无私奉献和坚定果敢,才换来了林州人民今天的土地连年丰收,换来了林州农林牧副渔多产业的发展,换来了全国各地的人们来此参观旅行,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让红旗渠精神在中国人民心中生根发芽,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我们的国,我们的家变得越来越好而努力。
分享一组照片。

李先念题名的“山碑”。

当年凿渠时留下的石刻“责任质保”,现在被当作文物保护了起来。

一块形似海豹的岩石

红旗渠纪念馆及周围美景。


穿太行山山腰而过的红旗渠青年洞。


巍巍太行山。

悬崖峭壁上的红旗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