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2021-09-04
亲爱的读者,早安!
你有没有用过最无辜的脸,说过最残忍的话?
你也许会问,这怎么可能?别急,来看看以下两个场景,你一定很熟悉?
场景一
一直以来,我对母亲又敬又怕。
我敬她总能做出正确的决定,我总是听命于她。
我怕她是因为,一旦我没有完成她规定的事项,就会感到天都要塌下来了,她怪罪下来我,我该怎么解释?我会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比如上周我搬到出租屋,母亲规定,我必须晚上11点就睡觉。
然而到了晚上,要么隔壁在吵架,要么谁家孩子哭得很大声,要么楼上在装修,半夜敲钉子。
这导致我连续三天,都没有达到母亲定下的指标。
果然不出我所料,母亲非常生气地数落我:“都跟你说了要早睡,你就是不听话……”
我的火气噌一下就冒上来了,怼道:“是我愿意晚睡的吗?你就知道给我下命令,你根本就不懂我!”
场景二
有一次我受到了委屈,当我向朋友诉说的时候,他却一直给我讲解,事情发生的原理。
这么一来更让我觉得,自己好像浑身是错。于是我恼羞成怒吼了他:“你别说了,没有一句是我想听的!”
以上两句话,分别出自不同场景下,暴跳如雷的我口中。
当我用受害者的身份和语气,大声说出:”你根本就不懂我!“和”别说了,没有一句是我想听的!“这两句话时,我其实正在伤害关心我的人,我正在暴力沟通。
我们通常认为,暴力是指做出了攻击性的行为,可实际上,恶语相向六月寒。有些语言发出的冲击,是我们看不见,却深深刺痛对方的,被称为暴力沟通。
暴力沟通往往是无效沟通,且沟通时容易让双方受到伤害。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向我们倡导用两条公式来解决沟通中的问题。
以开头出现的两个场景为例,我们来看看,什么样的沟通才是正确的?
场景一发生时,还记得,当时我妈妈听完一愣,接着,我们都陷入了沉默。
我想起了《非暴力沟通》中提到的,要精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才能避免情绪化,做到有效沟通。
于是我告诉母亲,事情的经过,请求母亲再给我一段时间进行调整,另外提出我的解决方案——找房东沟通,请在他能力范围内,帮我调解,减少噪音污染。母亲听完点点头,表示能体谅我。
起初,我们对“没有早睡”这件事产生了理解分歧,母亲误以为,我是主观晚睡,但实际上我是被动的,所以只要把这个点解释清楚,就能平息这场没必要的争辩。
场景二发生后,我冷静想了想,朋友说的句句在理,他的分析客观正确,偏偏那个节骨眼上,我受到了强烈的情绪干扰。
我只想听几句安慰的话,甚至他只要做到倾听就好。可他越分析,越让我意识到自己在处理事情时的愚蠢。导致我的气愤羞愧达到了巅峰。
采用非暴力沟通法,我们对话应该像这样:“我发生了这件事,受到了委屈,我请你安安静静听我说几句,简单宽慰我,使我好受一点。”
假如我这么直白,朋友也不必大费口舌地分析事情经过。
但实际上,我也意识到,既然找对方倾诉,就要接受对方一切的回应。
不过,如果换个角色,是别人找我们倾诉,为了避免产生误解,真正帮助到对方。我们也可以先了解对方的需求,再说话。
但咱们不可能张口就说:“亲,这边有两个方法,1客观且正确地分析这件事。2片面且走心地安慰你。亲选择哪一个?”
如果对方还陷在伤心难过气愤的情绪中,那这么直白也太尬了,因此我们可以这样:
先让对方说完,我们静静地听,并且真挚地安慰几句,安抚她的情绪。也许这时,对方已经觉得他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情绪已经缓过来了。那沟通就结束。
如果对方听完安慰,接着问:“那我该怎么办呢?”那说明对方需要我们提供方法和引导。就可以帮他一步步全面地分析。
非暴力沟通法告诉我们,别做披着羊皮的狼,明明自己没有好好说话,却一直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反而伤害了我们身边最亲近的人。
总结一下,这两条可变通,运用到生活工作各个方面的公式:
我的观察+感受+需要是什么。
反过来,当我们“被沟通”的时候,公式就=你的观察+感受+需求是什么?
亲爱的,你学废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