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两次看过昆曲《牡丹亭》。一次是看的是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当时朋友借给我的一套光盘,有三张,大约要有五个多小时。那时正在无锡学习,就利用晚饭后的空余时间,在房间里连续看了两个晚上。另外一次是在最近,今年父亲节晚上,和省昆王院长和单雯爸爸妈妈聚会。酒酣之际提起《牡丹亭》,说看过白先勇《牡丹亭》,单爸爸建议我再去看看单雯演的《牡丹亭》,并且从微信里发来链接地址。正巧周末没有其他事情,猫在家里,在腾讯视频上看完了两个多小时的单雯版《牡丹亭》。
比较两个版本的《牡丹亭》,个人体会,还是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的。
白先勇版本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从游园、梦境、到相思,到离魂,到还魂,一直到团圆。中间还穿插了一段南宋抗金历史。故事完整、舞台设计精美,演员众多,连阎王和番兵番将都上场了,大家你来我往,很是热闹、好看。
单雯版本是2012年在南京公演的舞台版,由张继青老师指导,据说当时首演就引起了轰动。相比白先勇完整故事版本而言,单雯版只取了全剧中的一部分,两个多小时,仅仅只是从《游园》到《离魂》,故事都是发生在杜家花园里,舞台、布景基本没换。只是偶尔换了一些简单的道具。演员也不多,主要是单雯一个人在演。这种表演形式,实际上是真正传统的昆曲艺术。对演员的功底、身段、唱腔和动作有极高的要求。
我看《牡丹亭》昆曲之美在于“婉转”,唱腔婉转、唱词婉转、演员动作婉转、故事情节婉转。正是这婉转把昆曲的诞生地的江南水乡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如大家说笑话说的,苏州人吵起架来都是细声细语,很是好听。我也曾经在苏州工作过,很认同这种说法,听昆曲让人感觉到来苏州了。
《牡丹亭》的关键情节就是杜丽娘的春梦,一直贯穿全剧始终,其中有一个关键道具,就是那幅杜丽娘自画并题诗的美人像。单雯版《牡丹亭》演了两个多小时,从游园开始,到离魂结束。剧情全部发生在花园里。这样就有时间充分铺开故事情节,重点展示关键“戏眼”。
杜丽娘的春梦是贯穿全剧的主线。 如何展示梦境?单雯版就充分体现了“婉转之美”。通过杜丽娘在院子里寻梦,找寻梦中去过的地方,回忆梦中的记忆。以及和丫鬟的对话,用婉转好听的唱词逐渐将杜丽娘所做的春梦慢慢表现出来,这种方式自然、优美。这种表现方式要比直接用群舞来表达梦境要高明一些。后来单爸爸告诉我,汤显祖原来剧本就是这么写的。白先勇是为了照顾现在年轻人而作了一些改编。
美人画是后面剧情发展的重要线索。在“写真”一折中,杜丽娘边画边唱边对镜自恋,唱词优美,唱腔动听。细致入微地将青春少女留恋青春美貌,孤芳自赏的心情表演得非常贴切、到位。尤其是在题诗“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时,充分表现了怀春少女思春又羞涩的微妙心境。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其一生最得意之作。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有言:“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我看《牡丹亭》至此,不由得感慨我们先人的想象力之深、情怀之真。敢爱敢恨,敢说敢演。想想我们现在,才思枯竭、机械生硬,以歌功颂德、吹牛拍马为己任。沦落到已经没有脸面面对的创造过灿烂文化的古人先贤!连面对那一轮曾经照过古人的那一轮明月时也会感到惭愧不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