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如是说。
如果你发现自己处于一个讲“同”、讲“比”的圈子里,你应该为自己感到悲哀。
圈子对你是如此重要,可是你对圈子来说却是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圈子不会因为少了哪个人而改变 。而这又进一步让每个人都害怕被圈子抛弃,都想要拼命地融入……
与之对应,你需要融入的是组合,最简单的组合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家庭。父母、有兄弟姐妹、妻子儿女,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位置,任何两个人之间不能互相替换,每个人都是结构上的一环。
唐僧师徒四人要是离开了猪八戒,那不是少了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团队的结构都变了,取经故事会完全不同。
在组合里,你的队友不会强求你改变。组合允许你保留自己的个性、观点和做事风格,而且也只有这样,每个人才能对组合有独特的贡献。每个人有自己的特点,但是所有人又有一个共同点。比如哈利·波特三人组中,三个人性格各异,但他们都是勇敢的人。
以上是事实吗?不算,是作者观点。
美国五六岁的小孩,刚刚能认字,勉强能读、甚至是听老师念一篇小短文的时候,就得学着从文中识别两种关键信息 —— 哪句话是“事实”,哪句话是“观点”。
简单说,“事实”—是思考用的素材,是在外界给定的东西,不是你思考出来的东西。
“观点”—则是每个人自己思考出来的东西。
你不能说“观点无对错” —— 我们思考就是要取得正确的观点 。
但观点的确是可以讨论的,因为别人的思考不一定跟你一样。特别是在正式的场合,正经的文章,比较讲究的人,不太容易给你弄个错误的事实,大家争论主要是争论观点。
一般认为事实是客观的,观点是主观的。但是你要是深究下去,事实和观点之间并没有一根明显的分界线,你得考虑当前语境才行。
通常情况下,事实发生改变,观点会随之而变,改变观点并不可耻。知识总是不断更新的,好的学习者就应该随着事实的更新改变观点。
但立场例外,因为立场是在思考前就已经存在、可以不讲理的观点。
比如我吃面条就喜欢放红油、加大蒜,不接受反驳,这就是我的立场。
《中庸》要求读书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结果很多读书人连第一项博学之都没做到,只能叫“学之”,
更不用谈慎思、明辨和笃行之…
归根结底,我们思考是为了明辨是非。
明辨是非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
大多数人都是在生活中低头走流程、在网上大声说傻话。
根据个人的观点,人在大部分时间都不思考,如果你已经知道一件事是怎么回事儿和该怎么做,你不需要思考它。
有问题,不明白,想改变,才需要思考。
出门坐车需要思考吗?吃饭需要思考吗?绝大多数人过着每天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生活,工作也是该干什么干什么,走走流程就一天,追喜欢的剧、刷感兴趣的视频,这叫思考吗?这叫本能。
人只要有趋利避害的基本能力,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最好还有点道德感,就足以应付绝大多数事情而不必思考。
其实大多数人都不怎么思考。包括有些专业人士、老教授、老领导,你去听他们谈一谈国家大事也好,身边小事也好,你可能会发现他们的见识是惊人的浅薄。他们有时候会为一些特别小的事想不开,对非常简单的事判断错误。但是他们的日子过得很不错。
你可以跟着以下例子思考——
亚马逊最早是卖书起家的,那么亚马逊的出现,给图书市场带来了怎样的冲击呢?你问不同的人群,会得到不同的事实。
书店老板说,亚马逊让传统书店的业务大大下降,很多书店都倒闭了;
出版商说,亚马逊的电子书定价太便宜,严重伤害了出版业;
作者说,亚马逊允许作者出版自己的电子书,并且给高达 70% 的销售分成,这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以写作为生。
而他们说的都是真相……
特朗普有一次在国会说,美国有“9400万人”都没有工作。这可是一个大数,要知道美国总人口才 3 亿 3 千万!可是真有这么多人失业吗?
经济学家定义的“失业者”是指那些想要找工作但是找不到工作的人,这样的人其实只有 760 万。特朗普说的这 9400 万,包括了学生、退休人员和根本不想工作的人。这完全是两码事,但是他的确没有说谎,而不懂的人的确会被误导。
角度不同,看见的真相也不同,在思考者眼中,这是后真相的时代,也是支离破碎的时代。我们要做科学思考者,科学思考者不能被片面的真相所误导。
比如有人跟你说在内蒙古开车时,看见路边有一只黑羊,你不能就此认为内蒙古所有羊都是黑色的,你得说:“内蒙古至少有一个地方,这个地方至少存在一只羊,它至少有一面是黑色的。”
如果你仍然守着自己一亩田三分地,认为自己是个思考者,那么请回答我接下来的思考题。
1.聂卫平说,中国足球运动员之所以踢不好球是因为在场上缺少大局观,他们应该学习下围棋,因为围棋能提高大局观。
2.著名学者王小东炮轰国足,说国足就算回回拿世界杯,贡献也比不上北大清华的任何一个系,而现在的贡献则是负数。
3.你的一位亲友在例行体检中被查出了脑动脉瘤,医生建议手术。
4.你身体很好,唯一的问题是胆固醇偏高,医生给你开了某种他汀类降胆固醇的药。
请问你如何思考?
聂卫平和王小东说的很偏,不过建议你先忽略他们,因为中国足球怎么搞与你无关。思考力应该优先用在跟自己有关系的事儿上,对无关的事儿少说话,是靠谱的人该有的气质。
脑动脉瘤有可能会导致脑血管破裂,一旦破裂就可能是个大事儿,所以的确有的医生会建议患者立即做手术。但是为了不犯错,你最好先把事情搞清楚。你要是思考的话,有三个事实值得你了解 。
第一,健康人群中也有 2% 的人,有脑动脉瘤。他们毫无症状,感觉良好,要是不体检根本不知道自己有。
第二,有研究做过专门的统计,一个没出过血的脑动脉瘤,如果栓块比较小,未来的发病率只有 0.05%。
第三,一切手术都有风险,脑手术的风险尤其大。
说白了,脑动脉瘤是个常见现象,不做手术发病率也很低,做手术的风险却很大。那你还会建议你的亲友听医生的去做手术吗?
再说胆固醇。高胆固醇的确会增加你得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你要是思考的话,有四个事实需要了解 。
第一,高胆固醇之外,还有很多因素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如吸烟和饮食。
第二,他汀类药物的确能降低人们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是效果有限。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能把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从 4.4% 下降到 3.4%。
第三,对于没有心血管疾病发病史的、健康的人群来说,服用他汀类药物与否,对死亡率毫无影响。
第四,他汀类药物有副作用,会导致头痛、恶心、皮疹、肌肉酸痛,甚至可能让人再也不能做像跑步、舞蹈和游泳这些事情。
那如果你身上除了胆固醇高没别的毛病,你会服药吗?
如果你对那两个医学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我相信你做出了正确的判断。但是你一定会有个疑问:医生为什么不给我们提供正确的建议,却非得让我们做手术和服药呢?这就涉及到了真实世界的运行情况。
医生并没有故意骗你。
他可能不知道我们刚才说的那几个事实。
他可能从开始行医到现在一直都是这么给人治病,而有些研究刚刚完成,他没读过那些论文。医生的知识系统不是自动更新的。
他也可能听说过那些研究但是不同意,毕竟研究结果不是金科玉律,还得慢慢取得共识。
他也可能只是想对你做点什么,不然体现不出医生的作用。
这个现象叫“过度医疗”,是当今医学界的一个顽疾。英国 45 岁以上的人中,每三个人就有一个在服用他汀类药物,难道他们都是病人吗?
不管你对那两个医学问题有什么判断,这个道理是一旦离开舒适区,你会发现到处都是这种互相矛盾的声音。
我想说的是别恐慌!我们这不是一个骗子世界,那些人是因为种种原因才有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和做法,但不是为了骗你。
如果大部分人都是骗子、大部分信息都是假的,我们就没法思考了。但我们这也不是一个和谐又完美的世界,很多宣传都是误导,很多人是在真诚地做着傻事。
如果每个医生、每个专业人士都给你提供正确的建议,你就不需要自己思考了。
我们这是个什么世界呢?是一个充满了争论、充满了博弈、有各种系统性的偏差、比较均衡,但是又不充分均衡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