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老人
我们家五个老人:父母、岳父母、伯伯。
这五个老人,只有我母亲初中生,其他的大抵写写自己姓名,或不超过50个的常见字,近似文盲。
自己家的老人,肯定是好人哟,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我们家的老人所体现的好,与天下老人的好一样一样的,最好的两个老人已经先期在天堂打前站了。
我们家最好的两个老人,一个是我母亲,另外一个是我岳父。
母亲如同天下母亲一样:慈祥、善良、友爱、勤劳、朴素、节俭、老实,是我们兄弟姊妹的好母亲,我爷爷眼里的好儿媳,我伯伯眼里的好弟媳,家族里的好妯娌,邻居眼里的好邻居,村干部眼里的好社员。
岳父是我敬仰的男人,亲戚敬重的长者,村干部喜欢的老实人,邻居惧怕不敢欺负的男人,家族言听计从的大哥,十里八乡称赞感激的大恩人(岳父有一身可以傲视西医的中医疑难杂症医术)。
母亲走的那一年,三弟向部队请假半年,来陪护母亲。我辞掉一切工作、生意、应酬,走遍周边百公里范围内能够打听到的民间中医和民间偏方,姐夫准备把一栋楼房卖掉来应对昂贵的医疗费。
岳父兄弟姊妹8个,他老大,自小田间劳作,担负庞大家庭的责任,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岳父的身体终于扛不住,自己掌握的医术也无法救治自己。
两位老好人英年早逝,人们抱怨老天、控诉老天,只有一句无可奈何的“好人没好命”。
好人走了,坏人留下来了。也许因为好人走了,坏人没有坏的对象,或者怀念好人而引发的孤独,以及心理变化。
总之,我们家老人变老了,也开始变坏了。
02 岳母
岳母,一个心地善良、头脑简单、不谙人事,却有着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
在岳父走后,妻子三姐妹及其子女把岳母照顾得如同王母娘娘一样。然而,岳母处处、事事想到的是儿子,为此妻子三姐妹做了很多让步、牺牲、委屈。
时间久了,视岳母为可敬可亲的那些外甥们,渐渐体验到自己对外婆的尊敬、孝敬和悉心关怀,换来的是理所当然,且无足轻重,永远抵不过她孙子孙女的任何事情。
对别人的漠视,必然激发别人的自重。
渐渐的,这些外甥们开始疏远外婆及外婆家的家事。
岳母对于儿子的慈爱和护犊,近似毫无底线,甚至尊严尽失。
妻弟是三代单传的男丁,父母的掌上明珠,自小唯我独尊,自私,无视人情世故。兄弟姊妹为他着想,念他、帮他、护他。他自18岁外出谋生,三个子女扔给我岳父岳母,子女成了留守儿童,后来从乡下搬到县城来读书,一直到现在20多年。期间我妻子三姐妹付出远超儿子儿媳的孝心,协助岳母照料妻弟的三个儿女,从来没有怨言,也没有要求过任何回报。
但是,妻弟觉得姐妹们这些所作所为是应该的,父母也是她们的父母。
一个人若是没有感恩之心,其坏可见。
更为可怕的是,岳母也视三个女儿的付出为理所应当的,帮助弟弟也是应该的啊。妻子三姐妹只有忍受、谦让,有时劝岳母不要无视她们三姐妹的付出,不要过度偏心。
当然,岳母是听不进女儿们的好言相劝。
俗话说,“过犹不及”,还有一句话,“适得其反”。
岳母对儿子的过度偏心,甚至到了毫无做人的底线。前年妻弟的儿女都大了,陆续步入社会,差不多都能够自理生活了。妻弟把岳母接过去,做做饭、洗衣服,偶尔看看店啊什么的,总之嘛有一个老人在,也能做些事情嘛。
我们心想,这倒是正常,儿子在外做老板,赚钱了,有实力了,也开始有孝心了。最起码, 妻子三姐妹轻松多了,自己的小家少了一份事情,轻松多了。
这种轻松的日子没过半年,岳母说要回老家来。回老家也不住县城了,回乡下老家那个快倒塌的旧房住。
问其原因:被儿媳打了。我们全部惊愕,包括我们的儿女。
岳母是真的被打了,被煽了几个大耳光,老脸被打了!
于是,妻子三个姐妹电话过去找妻弟,妻弟咆哮:你们都要逼死我吗?
然后,妻子就生闷气,二姨子就生闷气,小姨子就生闷气。
气、气、气,不知道生谁的气。
一段时间内,我、姨妹夫受了不少莫名的责骂,小心翼翼地把时间挨过去,挨到大家都不想事情了,挨到大家都会自觉端起饭碗,挨到大家心里的怨恨被时间揉碎。
尽管如此,岳母的脑袋还是被马户踢了,护犊的践相有增无减。
随着年龄的增长,智慧的衰绝,岳母的心里和意识中只剩下那么一点可怜,可怜得毫无尊严的对儿子无底线、无差别的偏袒,和本能的保护。只要涉及她儿子或孙子孙女的事情,岳母都会本能地条件反射,不论对错、不辨道理、不顾人情、不管是非,无视你的好心、善心,统统顶回去,只有儿子是好的,儿子的事就是她的事。
由此,岳母的言语和行为随时随地伤害着她的三个女儿,并伤害到她们的子女和家庭。
但是,岳母无痛感。
以至于外甥们不敢亲近她,因为只要你亲近她,她做出来的事情、说出来的话,随时可能伤害你,让你心寒意冷。
老人,老了,变坏了。
我们家还有两个坏人,一个是伯伯,一个是伯伯的亲弟弟,我的父亲。
这两个坏人的坏,坏出家庭,坏到亲戚圈,坏到全村,可以凑齐一部100万字的长篇小说。
那今天就不写了,越写越心里堵得慌,下次调整好心态,写部小说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