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究竟应该怎么读
钱穆
一部《论语》,中国人读了几千年;一部《论语心得》风靡全球,畅销数百万,被译成多种文字。但,读《论语》究竟有什么用?《论语》究竟应该怎么读?国学大师钱穆为您解答。
凡关心吾中华民族之生命前途,必连带关心及于吾民族文化之传统。凡关心吾民族文化传统者,又必关心及于吾古圣先师之孔子。
若使中国人,只要有读中学的程度,每人到60岁,都读《论语》40遍到100遍,那都成圣人之徒,那时的社会也会彻底变样子。
——钱穆
一个“学”字,几千年莫衷一是,钱穆讲夫子十二论“学”,告诉你,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学”。
论语二十篇,首篇第一章,即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最先提出一个“学”字。但当时孔门,究竟所学是何?又该如何学?历来儒者,自汉迄清,为此“学”字作解,争议纷纶,莫衷一是。
1.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朱子曰:“此章言人之为学当如是也。盖莫先于立志,志道则心存于正而不他。据德则道得于心而不失。依仁则德性常用而物欲不行。游艺则小物不遗而动息有养。学者于此,有以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焉,则本末兼该,内外交养,日用之间,无少间隙,而涵泳从容,忽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城矣。”
窃谓论语此章,实已包括孔学之全体而无遗。至于论其为学先后之次,朱子所阐,似未为允,殆当逆转此四项之排列说之,庶有当于孔门教学之顺序。
程子曰:“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以大者远者。非传以小近,而后不教以远大也。”
朱子曰:“学者当循序渐进,不可厌末而求本。亦非谓末即是本,但学其末而本即在矣。”
学于艺,即“游于艺”之学。
2.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子罕)
此章虽孔子谦辞,然孔子遍习六艺,御、射皆其所学。
3.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子罕)
此章所谓“多能”,即犹前章之“博学”,又曰“艺”,则孔子之学,对于当时社会人生实务,绝不鄙弃不之习,又断可知矣。若就今日言,如音乐、跳舞、游泳、驾驶汽车之类,亦社会人生实务,亦犹古人之所谓“艺”也。推而广之,如一切科学工业技术,亦犹古人之所谓“艺”也。孔子若与吾侪生同时,亦必时习于此人生诸艺,所谓“多能鄙事”,实未必有悖于孔子之学也。
4.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泰伯)
据此章,学以求禄,亦指学艺之学言,直至近代,求学率为职业,在孔门亦复如是。
5.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黄震日钞曰:“此章教人为学以躬行为本,躬行以孝悌为先。文则行有余力而后学之。所谓文者,又礼、乐、射、御、书、数之谓,非言语文字之末。” 今按:古人所谓“文”,本与“艺”通。
6.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先进)
此章言“读书”,犹上章言“学文”。可见孔门绝不斥读书为非学。程朱论学,有时于习艺不免轻视;而自陆王迄于颜元,又不免轻视读书。一轩一轾,同是不平,此于论语之未见也。
7.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此章孔子劝人学诗,即劝人读书学文也。
8.子谓伯鱼曰:“汝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阳货)
此章孔子教其子伯鱼学周南、召南,即教其学诗,教其读书学文也。
9.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季氏)
此章记孔子教其子伯鱼学诗、学礼,亦即教其读书学文也。子思曰:“夫子之教,必始于诗、书,而终于礼、乐,杂说不与焉。”
10.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
此章“博文”,即包括读书学文。可见当时所谓圣人博学,大义不外两端,一多习艺,一多读书。直至近代,言人博学,亦率指此二者。朱子不免偏重于教人读书,颜元不免偏重于教人习艺,是皆各得其一偏也。
1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
何义门读书记:“小学先行而后文,‘弟子’章是也。大学先文而后行,此章是也。”
12.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曰:“言此者,劝人学。” 今按: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不自居于生知,孔子之所谓学,正在于好古敏求。好古必从事于读书学文。不读书,不学文,有何以博闻于古而择善以从乎?可知孔门之学决不废读书,抑且必以读书为要务。
以上言孔门之学,首重通习技艺时务,读书博古。此乃古今为学通谊,即孔门为学,亦无以异也。
(以上摘自钱穆《劝读论语和论语读法》)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江苏无锡人,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教授。
1949年南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后并入香港中文大学)。1967年迁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史学教授。1990年在台北逝世,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
钱穆著述颇丰,专著多达80种以上。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等。此外还有结集出版论文集多种,如《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国文化丛谈》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wofo.htm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