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地河两岸的卖点,当然少不了祈福文化。想当年,人们到香港,都要专门去见一见“香港黄大仙”,烧柱高香、求枝好签,后来有人一追溯,才知“香港黄大仙”是从“广州黄大仙”的分支过去。1915年,广州黄大仙祠的神职人员带着黄大仙画像去了香港,搞成海内外名气很大的香港黄大仙祠。至于位处花地河畔的广州黄大仙祠,则早在清朝咸丰六至八年(1856-1858)就建成。
因为战乱,黄大仙祠可谓历尽沧桑。1917年,潘达微在涌岸街的黄大仙祠旧址办起了孤儿院;日军入侵时,这里成了宪兵司令部所在;1947年,孤儿院又重修,1952年改名为儿童教养院,再以后,原址成了广州包装制品厂。鉴于花地黄大仙祠的影响,1930年,是陈济棠主政广东时期,其太太莫秀英另在花地寺岸街购得长林园,重建了黄大仙祠,鉴于有个在涌岸街已改为孤儿院的原址,便把新祠题名为“金华分院”。虽然规模比不上原黄大仙祠,但也是灰墙绿瓦,颇有气概,并承其旧制赠医施药。今天的香港九龙黄大仙祠题有“金华分迹”,可证与金华分院是一对姐妹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