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支付宝总想着折腾社交?
UC 浏览器、墨迹天气等一大批工具产品为什么做内容、资讯?
有段时间在做产品分析的时候,我把墨迹天气这款产品从问世到最后商业化的整个过程捋了一遍。墨迹天气为了摘掉「工具」的帽子和提高用户粘性,几乎尝试了所有的路径。
对于一个拥有海量用户(注册用户过5亿,月活跃用户过1亿,同类软件市场占有率达53.9%)的明星产品来说,为什么想方设法要摆脱掉工具的标签?其商业化的探索为什么艰难曲折?
工具类产品的尴尬
广义上,其实不论 2B/2C 产品做的都是工具。
拿 instagram 来说,本质上就是一个「工具」—— 使用滤镜美化照片并能方便分享给朋友的工具(这是它的 MVP)。但如果只是个工具,用户用完即走,那产品就没办法存活。所以它要演化发展,把社区做起来,把熟人关系链做进来…挖掘用户价值,进而实现商业价值。到今天,我们说 ins 是个图片社交产品,而不再提工具这个字眼。
工具类产品特点:「为解决某个特定的明确具体的需求而存在的工具,所有用户使用这些产品所期望的效果一致」。典型如音乐播放器 Winamp 和它的学徒们,产品不可谓不精致,作为 Top 5 需求之一(社交、新闻、购物、视频、音乐),市场和受众不可谓不大。即便坐拥千万乃至亿级用户,最终也难逃没落和消逝的命运。
这也是市面上绝大多数工具类产品共同面临的最大困境和无奈:当依靠优秀的产品体验和运营,同市场上众多对手竞争和搏杀,好不容易赢得了大量用户之后,自身却难以摆脱工具的性质。广告,可能是很长一段时期内唯一的变现方式(还未必能支撑盈利),商业化道路坎坷曲折。
Winamp - PC时代的音乐播放器之王,已卒用完即走?
张小龙说「好的产品是用完即走」,这话没错。但是,产品(尤其工具类)要存活,就要考虑用户再回来。换句话说,就是要关注三个指标:用户使用频次、用户使用时长和用户粘性。 否则,就没有然后了。所以,支付宝为什么一直很焦虑,总想着去折腾社交,搞校园日记,搞生活圈,它的动机就很好理解了。
商业化
现在明白了,只有想方设法提高用户使用频次、用户使用时长和用户粘性这三个指标,产品的单个用户价值才会被放大,才具备商业化探索的先决条件。
为什么有的工具类产品起家,后来做社区、做电商搞得风生水起,而另一些产品商业化磕磕绊绊,半死不活呢?
对比归纳起来,我理解有两个因素且必须同时满足:
① 拥有足够体量的用户
② 扩展产品边界,延伸出切合用户使用场景的服务
所以,如 Keep 在健身方面,就非常自然的延伸出内容、课程、电商、社交。而墨迹天气就是典型的反例,虽然满足 ①,但强行扩边界,一心为了商业化做社区、资讯流,那只能伤害用户体验。同样的道理,支付宝为什么做不成社交、圈子,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
Reference :
通过内容沉淀关系,工具型产品要做对哪些事?
“亿级俱乐部”成员墨迹天气VS美图,工具类产品变现的“窄门”在哪儿?
浅析工具型产品的盈利模式、发展策略:以搜狗、美图和猎豹为例
张云帆:互联网三级火箭论(工具 - 社区/内容 - 变现)
万字探讨:支付宝、美图等工具产品的发展趋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