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大年初四,我妻子要去“吃嘴”,(王金庄有过年请新媳妇吃饭的习俗)。到了四街小学外,肚子疼起来,不能去吃嘴了,返回家里。她让我赶快去叫母亲。
我跑步到二街,急急慌慌对岳母说肚子疼。岳母问怎么疼,我说一阵一阵地疼。我发现,岳母一点也不慌,她让我先回她随后就到。她预料要生了,来时又叫上她姐姐。
这样,接生的就有了三个人,岳母,大姨和我母亲。
当时代发展到1980年代,王金庄人生孩子还停留在自然生时代,后面的三胎,都在后半夜出生,没再去叫母亲,都是自己生的。我感叹下一代真好,生孩子都到医院,顺产不行还能剖腹产,交给医生放放心心不用担惊受怕。
王金庄有一种文化现象,80年代在家生的,出生年月都记阴历,90年代以后在医院生的,出生年月都记阳历。户口本和身份证都是不统一的数字。遇上刁钻的计生干部,他们会利用阴阳模糊钻文化空子罚款捞钱。
儿子出生后,大集体刚刚解散,生活依然贫穷,仍然吃着国家的统销粮。去外边打工找不上活,在家里种地打不上粮,到学校代课挣不上钱,别人是国办自己是临时,工资差7倍,处处不如人。
当时穷到什么程度了?西坡角小院才盖成还没起楼,我父亲又买了场房借债3000元,娶两房媳妇也集中在这二年里。我拼命挣小钱还饥荒。我妻子出嫁时,娘家给了60元压板笼钱。我出门了,她就在家花那60元,娘家给的老母鸡下了一斤蛋,也没舍得喂儿子,卖掉了。儿子小时候恳吃山药,主要喂山药。
我想,自己走不出一条路,如今有了儿子,那就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好好培养儿子,蒋来不居人后。所以给儿子取名超尘。
我给自己买了幼儿智力开发等书,给儿子订了《幼儿画报》、《儿童时代》等杂志。你下了心劲,小孩子是能感觉出来的,那时儿子对我特别依赖,我出门都走不开,哭着喊着要跟我走,即使上地担大粪,也不离开,我担一担大粪让他坐在担子上。就到了那种程度。
孩子会走路时,我在五街小学教复式班。学前班、一年级、二年级都在一个教室。我把儿子带到学校,看到同学们举手发言,他也跟着举起小手。
上小学提前一年,到初二留级读了两年,为初三打基础。
还好,1977年恢复高考后,王金庄初中教学成绩连续10年获得全县第一,“十连冠”远近闻名。
每年都有不少同学考高中、升大学。一部分直接考入中师和中专。不论大学毕业或中师中专毕业,都由国家统一分配。
1999年,我们送走4名中师生。这一届是最后一批包分配的计划生。我大儿子赶上了这趟未班车。到了邯郸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四人中除第一名考700多分被第一批录取外,剩下三名都是自费,一次性交费三万两千四百六十。99年三万元多大价值?以工资比照,当时一个好劳力外出打工一天工资7元,现在民工外出打工一天200元。三万元,除了老板一类的人,一般家庭是拿不出来的。
有一天中午我走在放学路上,突然接到学校那边打来的电话,通知新生带上学费入学。
这个事对我震动很大,交这么多学费要不要去呢?家里人会同意吗?我急匆匆回到家里。把这个消息告诉全家人。竟然获得了一致同意。 当时已有消息说,中师不再包分配了,高昂的学费容易打水漂。打就打,我做好了失败的准备。因为我手里就有这么多钱,不用借,我当过工头呀,就当没挣过这笔钱。
从我父母这一代,就开始努力了,希望我们通过读书,跳出农门,但没一人跳得出,这一次,迈出了一大步。
毕业后分配到涉县古垴小学。领导安排,这批中师生要到边远乡镇,从王金庄到古垴,走山路得两个小时,走公路二十多里。我觉得挺好,山区小学挺好呀,非到大乡镇大学校才好吗?
涉县第一高中,在县城,是大学校,那里有个数学教师,她也认为山区学校挺好的。经同学介绍,她和儿子认识了。
秋季的一个星期天,我从地里割谷回来,正在卸毛驴驮子,儿子也回家过星期,他跟我说认识了一个女孩,东北人,毕业于吉林师大,现在我县一中教数学。我问,“年不嫌咱学历低吗?年不嫌咱在古垴小学吗?年不嫌咱家是深山区吗?”儿子说都不嫌。
儿子27岁了,年龄这么大成不了家,母亲抬不起头来,走人伙少了,说话的声音也低了。现在总算有眉目。
东北人很爽快,不像我们村啰里啰嗦,不用一桌一桌没完没了地请媒人。我往东北打电话与亲家联系,他们说按我们本地规矩办。
在县城说媳妇,最大难题是住房问题,我们没能力在城市买房,家里有房子但相距40里远水不解近渴。
有人给想出办法了,在一中住宿楼上兑出一个房间。3万元就可办妥。大小总算有地方住了。
结婚典礼是我们到县城去迎亲,来送客的是父母和单位的老师和朋友。到远处说媳妇,我们把她的同学朋友当成娘家人设主席招待。村里有名望的人主持以示尊重来客。
亲家是吉林长春松源市冯家村的,都是我们这样的实在人,亲家比我们年龄大,我们称哥嫂,哥哥嫂子都来涉县城住过,也来王金庄住过,我们很谈得来。
2010年,孙子出生。之后在涉县鑫源广场小区买了房。儿子被调到涉县特殊教育学校,离家不远上下班能捎带接送孙孙。我老伴就不用管孙子了。老伴就可以去石家庄管老二的孩子了。
大儿子今年37岁,定居县城,比老家暖和,他前天晚上打电话,让我进城。我,就来了。今天的《笔记本》记下《超尘》。
链接:为“折冀天使”圆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