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馆APP| 100万册经典图书免费借阅
你想看的 都在这里
“ 你的乡愁,我的情窦,你在那头,我在这头。。。
当我们,
在讨论着“芳华”,
讨论着青春,
讨论着爱情的时候,
他悄悄的走了。
这位曾给很多人带来“乡愁”的诗人,
就是余光中 。
18人,18个与诗歌有关的青春故事
第一次接触余先生的诗是《乡愁》,中央台的某个晚会,谁朗诵的记不清了。觉得很美,还有点感动。家国这种情绪总是容易戳中少年的心。
那会正在偷看父亲的汉语言文学课本,里面有洛夫余光中纪弦痖弦朱天心,除了文字之美,还好奇他们笔下的台湾和国外,越禁忌,越神往。
八九年暑假,县城新华书店橱窗的最右侧摆出了一本新书,《海峡文学精选》(大概是),绿封皮,大开本,很厚。每当暴雨之夜,我就想披起墨绿色雨衣出门,穿过田野、石油公司、205国道、粮所、小清河管理局、立交桥上的铁路、物资局、电影院,站到绿色封面前。
一定要等到闪电刺眼的时候,用力挥起砖头砸向玻璃窗确保咔嚓咣哗啦的声音重叠,迅速把余光中们揣进怀里,在下一个闪电中消失在黑雨中。
砖头扔进水沟,没有脚印,没有指纹。
这是一起没有实施的窃书案,后来在白日梦工厂复排多次,增加了玻璃难以砸开,惊醒睡在店里的看门人,手掌被划破,进屋时撞见下夜班的叔叔,书藏哪里,要不要去老家看看姥姥……种种细节。
这个执念让我有点着魔,否则不会记得诸般细节。
一首诗就像一把钥匙,打开的是青春的抽屉。所以我们怀念余光中先生,怀念的是那个诗意盎然的年代。你能背波德莱尔泰戈尔席慕容,再有一件合身的条纹运动衣,就能打败厂长和局长的儿子,收到最漂亮女同学的借书小纸条,还有一起讨论诗歌的机会。
多好。
那是个慢慢读诗,慢慢写字的年代,多好。
1.
我喜欢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和《五陵少年》
尤其是:
—— 牛一力,山东博兴人,定居广州,工作在北京,设计师、策展人
2.
“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小学的时候,上语文课,老师让我们读课文,那是第一次接触余诗。因为当时看到了一个纪录片,纪录的是当初战争将海峡两岸的人分开了,很多人是小时候就去到了台湾而自己的家人都在大陆,他们很想回家去找寻自己的家人却无能为力,所以对这句印象特别深。
—— 圆梦 籍贯广东 就读重庆 大学生
3.
第一次接触是在邻居姐姐的教材上看到《乡愁》,年纪还小,尚不知国仇家恨,只隐约记得是看到了,“乡愁是一方浅浅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反复读了几遍,就被那种微小而深切的愁绪击中了,想起,便时常觉得难过。
最喜欢的,是《听听那冷雨》中的“前尘隔海,古屋不再。”
—— 小左 籍贯大连 常住上海 从事艺术活动
4.
记不得很清楚,就是在记忆里头是一个干瘦的“老头”,满脸写着乡愁,也记不大清楚,什么时候读到了《天问》,一句“而我走时,把我接走的,究竟是怎样的天色呢?”顿时对应到自己,感叹他对生命、对自然的觉察与洞悉。今天他走了,接走他一定是风轻云淡的永恒吧!余老走好。
—— DA WU 籍贯湖南 定居北京 设计师
5.
久没读诗,久未提笔,昨日抄写先生的诗,诗里诗外、笔尖纸上。《今生今世》是写他与亲人的生死别离,我抄写的心境,却是一个普通的诗歌爱好者对诗人的隔世缅怀……数数,也是三十多年。
—— 秦刚 广州生人 亚洲牛仔创新联盟发起人、广州靛堂总经理
6.
最喜欢江湖上啊。“一眨眼,算不算少年?一辈子,算不算永远?”
第一次接触是小学时候的一张书签上的诗,诗句已经想不起来了,但却记住了余光中三个字。
—— 李建 籍贯天津 居住天津 广告人
7.
第一次大概是小学时候和干爹学长诗,他是长诗诗人雨田,给我很多清单,拜读到余光中先生的作品集,儿时觉得余先生的诗易懂、轻松、童趣,又觉得写了诗,自己就是小大人了,现在想想挺有意思。
—— Rachel 川妹子 居住北京 咨询顾问、脉络艺术主理人
8.
船票、新娘、坟墓、母亲、海湾、大陆这些意向一个比一个通俗平实,让我第一次觉得诗是和自己不远的文字。真的影响我不少。拿电影导演比喻,余就是能用2D的方式拍出3D效果的那种真的好导演。
——風體 定居北京 设计师
9.
喜欢《绝色》,第一次接触就是因为看到了在书店的留言簿看到了其中一句话“月色与雪色之间,你是第三种绝色”……当时感觉应该不是路人能写出来的,所以百度搜索了一下,发现是余光中的诗。
——yunna 籍贯贵州 定居广州 跨界策划人、广日粤商会副总
10.
第一次接触余光中的诗应该是初中的时候,还记得罗大佑唱的他的诗吗?
《乡愁四韵》
给我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愁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战国栋 籍贯磐石 居住大连 教师
11.
我觉得《寄给画家》比较直白,现代诗直白点比矫情要好,比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吴旭 籍贯南京 居住北京 “大良造”设计师、策展人
12.
——林克 广东韶关人 游走于全国的摄影师、画家
13.
——萝卜 籍贯广东 就读江门 大学生
14.
—— 非飞 籍贯河南 居住北京 设计师
15.
—— 苏苏 籍贯湖北 居住北京 益美传媒联合创始人、资深媒体人
16.
——何蔚然 籍贯广东 就读武汉 大学生
17.
——椒盐 籍贯广东 就读长沙 大学生
18.
第一次接触余光中的诗,就是《乡愁》。。。
当时正好在北京念大学,读到之后感同身受。一晃多年,如今,你在那头,我在这头。。。我喜欢猫,于是我抄了一段“假如我有九条命”。其实《假如我有九条命》本不是余老的诗,而是一篇散文。生命无常,人生苦短,我们如果能像猫一样,假如有九条命,你会怎么活着?
—— 阿一 贵州生人 现居北京 自媒体人
重读,抄写,是最好的怀念
不仅仅怀念余先生的诗
也怀念
那个慢慢读诗
慢慢写字的年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