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共工怒触不周之山

共工怒触不周之山

作者: 西源 | 来源:发表于2020-08-20 15:38 被阅读0次

        我们对人、社会、自然事物的认识,总是从表象到本质,逐步深入的。而我们一开始的手段,总是从观察开始,然后再深入了解,最后才形成一个整体的、正确的认识。譬如我们对他人,我们首先观察到的是他的相貌,然后形成自己的感觉,或为其外貌所倾倒,惊为天人,自觉地认识其必然是谦谦君子;或为其外貌所惊吓,不自觉地认为其面目可憎,疑其为阴险小人;这只是第一印象,是否正确,不一定,或者竟是外貌带来的感觉与实际竟完全相反。若其正确认识其人,须与其深入交往,才可真正了解孰为君子,孰为小人。不光是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对事物,均如此。

        人非生而知之的。在远古,人类的童年时代,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是肤浅的,外观的,是主观印象。因为,在人类的童年时代,人类也是懵懂的,知识匮乏的。但这并不可怕,譬如小孩学步,总是磕磕绊绊的,甚至经常摔倒,但这并不妨碍这个小孩以后的健步如飞。我们人类对外界的认识也是如此。我们现在知道了,为什么日月星辰总是东升西沉,逝水总总是东流,我们能从科学的角度,解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几千年前,远古时代,人们并不清楚、明白,但那时的人们总要为这些现象去追求一个可以解释的通的答案,出于知识的匮乏,导致对自然力的敬畏,于是神话产生了。有人曾这样认为: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想像中“神化”了的现象生活。此言确实不差。《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就是古人对自然界现象的“神化”了的解释。日月星辰为什么东升西落,流水为什么总是东流?古人认为,是因为共工与颛顼争帝,失败后,恼羞成怒,撞倒不周之山,从而导致天向西北倾斜,东南大地塌陷,故而形成此种自然现象。

        现在,我们看到这个神话,觉得大谬不然。然而,又有何妨?谁不是从幼稚走向成熟呢?况且,幼稚,才会可爱。远古时,那是人类的童年,因为无法知识匮乏,所以才会给后人留下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或传说,至今仍在流传。

相关文章

  • 黟鳞记 (2)

    目录 上一章 开卷有言 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战,共工败而怒触不周山。不周山乃天之支柱,支柱...

  • 共工怒触不周之山

    我们对人、社会、自然事物的认识,总是从表象到本质,逐步深入的。而我们一开始的手段,总是从观察开始,然后再深入了解,...

  • 不周山记

    上古世纪,女娲与共工斗法,共工不敌女娲,一气之下怒触不周山。 不周山原为天地支柱,自盘古开天辟地后支撑苍天,共工撞...

  • 趣味·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

    共工怒触不周山, 天地坍塌失平衡。 百川归海向东流, ...

  • 《清绾欢-楔子》(正在连载中)不喜勿喷哦

    传说,共工和祝融相争帝位,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共工死,天柱折,地维绝。世间一片混乱,黄泉自天口倾泻而出,各路牛鬼蛇...

  • 《行路难》第一章 学幕

    往古之时,共工与颛顼争帝位,共工败,颛顼穷追不舍,共工欲做困兽之斗,怒触不周山,以致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如大珠小珠落...

  • 真与假

    共工与颛顼争帝,不得民心,为表决心,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说来也奇,不周山虽倒,然三界仍存在,混沌亦清明...

  • 趣味·神话·女娲炼石补天

    话接《趣味·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 因为火神和水神的战争,炎帝部落的水神共工氏,一怒之下一头撞断了...

  • 琉泉山

    相传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不周山无数碎石落地,其中最大的一块儿,曰琉泉石,在坠落过程中,吸取天地之气,仙...

  • 经典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

    女娲把残毁的天地补好以后,世界又一度出出现了和平宁静、 欣欣向荣的幸福局面。但是有的神话说,后来给一个名叫颛顼(z...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共工怒触不周之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wns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