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情商培养——三种常见的家长类型。
情商——也就是情绪管理能力有多么重要,无需多说。
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几乎只能从父母或直接抚养人身上获得。
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将影响孩子情绪管理能力的高低。
常见的不利于儿童情商培养的家长,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忽视型。
因为不关注或没有能力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而无法满足孩子内心的情感需求。
比如:当一个两三岁的孩子,撅嘴跺脚表示生气,家长觉得他的样子很可爱,甚至哈哈大笑。
当一个五六岁的小孩,想要什么东西哭闹不休,家长强行把他拖走,或者站在一边等着他自己哭累了,自己停止。
当一个上小学的孩子,因为学习压力太大或作业完不成,情绪崩溃的哭泣,甚至自我怀疑,家长却束手无策,只能焦虑的待在一旁,或者劝孩子放弃,用其他方式转移他的注意力。
当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叛逆、封闭,家长只会责怪孩子不听话,什么事都不跟自己说。
这一类的家长都是忽视型家长。
这类家庭中的孩子,内心的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缺乏被爱的感觉,容易变得自私,冷漠,孤僻,甚至是严重的自我怀疑。他们会觉得是自己有问题,所以才得不到父母的关爱。
有一部分孩子会变得很“乖”,很“优秀”,迎合父母的需求,期望获得父母的关注。
但他们都很难学到足够的情绪管理能力。
二,压抑型。
压抑型家长身上,有很多忽视型家长的特点,同样都是忽视孩子内心的情感需求。
不仅如此,压抑型家长心中有诸多清晰明确的“对与错”、“好和坏”的标准。一旦孩子的行为不符合他们的标准,他们就会批评、指责、管教孩子,而并不在意孩子内心的感受。
在他们心中,对与错的重要性远超过快乐和幸福。
比如:当孩子在奶奶家兴奋的乱跑,爸爸呵斥说:“疯什么疯,老实坐好。”
当孩子不愿意跟妈妈的同事打招呼,妈妈说:“怎么这么不懂礼貌,教过你没有,要给阿姨问好?”
当孩子在外面被人欺负,哭着跑回家,爸爸却说:“哭什么哭?别人欺负你怕什么,有本事打回去。”
他们对孩子情感的压制,比忽视型家长更进一步。
需要注意的是,有一部分压抑型家长比较特殊。
他们允许男孩兴奋,愤怒,急躁和带有攻击性的情绪,但不允许男孩痛苦,软弱,哭泣。认为这是不够“男人”的表现。
他们允许女孩痛苦,软弱,哭泣,却不允许她们兴奋,愤怒,急躁。因为这不够“淑女”。
这同样是在压制孩子的真实情感。
压抑型家庭中的孩子和忽视型家庭一样,常常感觉到自己不被爱。他们有忽视型家庭孩子身上,同样的特质。
他们的自我价值感更低,自我怀疑程度会更强。他们常常感觉到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内心真实的需求都是错的,都是经常会被父母批评的。
这样的孩子是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情商的。
三,放任型。
放任型家长对这个称谓,可能会不服气。因为,我就是这样。
我能够包容孩子的所有情绪,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我尝试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只是能力不足时常受挫。
我很少压制孩子的情绪,允许他发泄出来,因为我知道负面情绪像弹簧越压越强。
但以前,我不知道怎么引导孩子,当他表达负面情绪时,我只能控制自己的恐慌和焦虑,尽量平静地对待他。
我只能做一个“好好先生”,只会包容,不敢给他立界限,关爱,然后放任自流。
这样,孩子情绪管理能力成长的很慢,在我给孩子更多的关爱之前,他有时情绪会很激烈。
这三种家长,都能培养出“好”孩子,“听话”
的孩子,“优秀”的孩子,但是孩子会缺少一些“温度”。因为孩子始终没有得到父母的共情。
其实,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并不复杂。
只需三步:关注孩子的情绪(觉察),认可接纳孩子的情绪(共情),引导孩子宣泄掉情绪(疏导)。
只要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内心感受上,就能成为有“温度”的父母,孩子就会更幸福,快乐,成为有“温度”的“优秀”的人。
最后送给大家几句诗,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一下,这会不会是孩子心里的话?
听了你的话,我仿佛受了审判,
无比委屈,又无从分辨,
在离开前,我想问,
这真的是你的意思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