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一课,已经讲过无数次,每一次都能从鲁迅先生的笔下感受到一些不同的东西。
全文着力一个“变”字,故乡变了,故乡的人也变了。每一次授课,我都会着眼闰土的改变,通过对比分析,挖掘出人物改变的社会根源所在,继而触及文本的主旨;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墨不少的人物,我们看到的是她太多的自私、贪婪和尖酸刻薄,而没有注意到她的可怜之处!
我们可以通过人物的改变来挖掘其社会根源,为什么不能反其道而行之,通过社会环境去看这个人呢?
杨二嫂是可怜的,“豆腐西施”这个称呼就是一个社会丑陋的折射。
“豆腐”一词说出了她当时谋生的职业,随即就有一个大大地疑问产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中国,为什么会让一个女子抛头露面来养家糊口?丈夫去世、丧失劳动力、久病在床、是一个吃软饭的家伙,等等,猜测纷纭;但,这样有理有据地推断,确实让学生更好地走入到了文本中来。遇上这样的丈夫,实在是一个女子的不幸!“西施”说明她颇具几分姿色,终日端坐在豆腐店前,靠几分姿色来招揽生意,实属无奈之举!可以想象,有不少对她的姿色垂涎三尺的人会对她不断骚扰,真是难为了一个女子整日提心吊胆来谋取营生!
为养家糊口而抛头露面已经不易,我们难道希望她为了所谓的名声,而立志清白,冻饿而死?我们岂不是要比封建社会的压迫更惨无人道?后来的改变也充分说明:她为了在那样一个社会存活下去,选择了“改变”!
改变后的杨二嫂更是可怜,要靠贫嘴薄舌和占小便宜来维持生计。
伶牙俐齿、无中生有、自私自利和投机取巧,让一个曾经端庄的女人,变成了人人可憎的存在!我们不能怪这样的一个人,而应该痛恨当时的整个社会才是!没有要求她如此地存活,是那样的社会现实,一步步地把他逼成如此,并用残酷的事实告诉她:这样,可以活下去!一个弱小的女子又能如何?面对强大而残酷的眼前事实,我们又能要求她怎样?连一副手套、一个狗气煞都很在乎的人,还有什么事她看不到的呢?
何苦,为了一点噱头,把一个女人逼上生活的绝路?
整个农村经济的衰败,生活的贫苦,整日与一群势力的人为伍,“出淤泥而不染”的又有几个?
恨她的同时,我突然觉得杨二嫂实实在在是有些可怜!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都颇具代表性,像闰土和杨二嫂之类的人还有太多,恐怕我们是恨不过来的!
如果,我们只是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地恨下去,我们倒是成了可怜的人了!被真相所蒙蔽,被雾气遮住了双眼!深入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之间,或许,我们会有柳暗花明之感。
“怒其不幸,哀其不争”,杨二嫂的堕落,也有可恨的一面。如果抗争失败,这样选择堕落,似乎情有可原;但毫无反抗地屈膝投降,只能走向毁灭。
可怜的人,再去全部怪罪,不分原委地恨,倒是我们的罪过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