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读到一篇文章,作者是我同乡,也是先学,他在文章中说:“不管这世道怎么变,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我开始读书的时候,读书是一种受人尊敬的高尚行为。”在我感叹他文采飞扬的同时,他的话也令我感概万千。他是同我父辈一个时代的人,那个时代,读书确实是一种受人尊敬的高尚行为。
我生长在农村,一个极普通又平凡的乡村,那里的人世世代代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就像从很久很久以前与这片土地定下契约一样,四季如此。然而,那个时代的文风却不盛,读书人很少,大都小学或是初中都没有毕业,便开始履行先祖的约定。一方面是穷,饭都吃不起,还哪里上得起学,另一方面是没有那种思想觉悟,都认为和祖辈一样,与黄土作伴,与大山为伍没有什么不好的。然而一个上过高中的读书人,都会被人称为“先生”,而不是“张三”、“李四”、“王二麻子”。
村子里哪家有点红白喜事,必定会请他为座上宾,一是为了主持仪式,写写文书对联,二是涨涨脸,读书人出现在哪家,人家都会说,“这家挺有能耐的,把某某先生都请来了。”那要是哪家出了个读书人,好像就连他家的狗叫唤得都要大声点。
现在这个时代,根本就不存在上不起学的人,然而文风依旧不盛。我不知道别的地方怎么样,然而在我从小生活的那个地方,随着经济高速发展,那儿的人都靠种葡萄致富发家,家家殷实富足,然而依旧少有读书人。可能是饱暖思淫欲吧,抑或是现在的读书人都少了那种孜孜不倦,求学不待的精神吧!
我所说的读书人,不是那种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着英、数、语、物、化、生、政、史、地的中学生,也不是漫步在大学校园里谈笑风声的大学生。而是像宋濂那样,负笈求学,执经扣问的谦谦儒生,或是是为求古今之变,上求下达,勤学博学之人。现在的教育体制下的学生,大多都像是标准化车间里生产出来的产品,贴着“好学生”的标签。这个时代,尽管经济发展日新月异,造成人们精神上的空虚,情感上的冷漠。著名导演、编剧人,也是清华的高才生。他曾经言道,“知名大学应该是国之重器,然而却成了职业培训所。”
反倒是我所谓的读书人成了稀有品了,似乎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更多的是为求升学,只读专业之书,对于其他的书,要么知之甚少,要么嗤之以鼻。对于真正的读书人呢,视之为异类,或讥之,或笑之,如此,可叹,可悲啊!令韩愈称赞的像李氏子蟠一样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可是,这个时代需要读书人啊!
苏联作家布罗茨基曾说过:“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就在2014年,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据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一年的人均阅读量不到一本,这个结果令人瞠目结舌。这个时代确实需要读书人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