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翻自己在必要上的订单,很多商品都已经下架了,这说明我的选择最终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是我另类还是商品的时间属性决定的?想起这几天听的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里面提到的经济学关于价格的说法,价格是由需求决定的。突然间豁然开朗,商品下不下架是由需求决定的,不管这个需求受什么样的因素制约,没人买了自然就下了。换个角度,这说明我的需求尚不是大众化,不算另类,只能算是大众中的小众市场,需要竞争到一定惨烈程度后细分才能充分满足的市场。经济学果然是一门显学,是一门从生活出发最终回到生活的学问。
反观自己,进到职场里已经十几年了,如果把人力资源当成一种商品的话,也已经上架十几年了,还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吗?如果已经没有需求了,我该怎么办?自己招聘过一些年轻人,其中大部分都很优秀,远超自己当年。也旁观过一些优秀的年轻人来来往往,匆匆走过,眼神中虽然带着迷茫,但也带着对命运的不屈服,脚步不算踉跄,我会不会有这么一天?继续思考下去,作为人力商品的我,自身具备的价值不在于自己想要具备什么样的价值,而在于雇主需要什么样的价值。如果雇主需要的是高颜值的白莲花,我却是矮胖丑的纯爷们,这宗交易明显不会成交的。进一步思考,已经进入到企业了,在一个极定的岗位上工作,价值又是什么决定的?有些人会抢答说领导。没错,是直管领导,如果是这个答案,那我们就必须修炼厚黑学,围着领导转吗?按照前面的逻辑,岗位的价值应该是企业发展的需求决定的,就算某个领导决定不再设立这个岗位,但其包含的工作和流程还是会在其他人的岗位上若隐若现,岗位上的人也是一样。我们要修炼的应该是适应岗位的能力,进而增加自己的含金量。
那雇主需要的到底会是些什么价值呢?根据美国大学与雇主协会(NACE)2015年的一项调查,招聘经理在招聘时会优先考虑的技能包括团队协作能力、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团队内外沟通的能力、计划组织和优先处理工作的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排在前面的都是所谓的软实力,是一个人不管干什么工作都需要的基础能力,接下来才是特定领域特定专业的特定技能,包括数据分析、计算机处理、写作等。这个是美国的数据,再看看中国的,智联招聘曾经发表过一篇关于简历的文章,文章里提到了在应聘者试用期内最注重考查的工作能力排序表,依次是工作态度、学习能力、团队合作、执行能力和创新精神。从中外的数据来看,自身价值最重要还是人的基本素质,不只是情商。所以作为人力商品的我,最应该下手的地方就是提升自己的基本素质,比如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呵决策能力等。这样才能让自己不断升值,满足雇主不断变化的需求,从而使自己从不下架。
一般的鸡汤到这里就应该结束了,后面留下空白给喝鸡汤者自己慢慢琢磨。只可惜,身为理工男的我,实在不习惯分析问题之后不给出解决措施的行为。于是,下面就是我自己总结或者认为比较好的解决措施。
第一,强迫自己养成自律的习惯。敲黑板,划重点,强迫、强迫、强迫,因为自律这种习惯往往是反人性的。可以先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随手关灯,比如每天做三件事,比如每天写工作日记,比如每天定点到某个地点拍照记录风景,等等,甚至包括每天吃饭控制饭量这么反人性的做法。当你咬着牙坚持下来一个月、两个月,开始看到自己的变化,看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时候,那种心理优越感会强化你的行为进而养成习惯。这就是所谓的心理优势,要不然那些大神怎么坚持下来的,想想别人崇拜的眼神吧!
第二,多听高人讲授。很多人都知道要让自己升值就要多学习,于是就找各种书单,然后买来各种书,再然后就翻几页发个围脖朋友圈,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不是学习,这是习惯性刷存在感。学习应该是正确地刻意练习。如何正确又如何刻意呢?获得正确的一个途径就是多听高人讲授,比如得到的订阅专栏,比如喜马拉雅的付费栏目,再比如身边的牛人一对一,没错,都是要花钱的,不花钱你怎么觉得心疼肉疼进而要努力学习要对得起这个钱呢?高人的传授会让你事半功倍、醍醐灌顶,不是强调老师的重要性,而是要强调师傅领进门的师傅很关键,别让他把你领错了或者一直卡在门槛上。同时还可以通过对高人的学习和观察,了解他的思维方式方法,进而改善底层认知水平。刻意练习就不说了,可以找那本《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读一下,基本思路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第三就是实践实践实践。这点也是我做的最差的。不多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