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是根据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一个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的事情:丈夫呆着自己患小脑萎缩的妻子进行徒步环岛旅行。
影片开始讲述在妈妈发现自己生病之后,家庭发生的变化。妈妈怕自己拖累家里人,想到的是独自面对。当她自己一个人时,脑海中不断闪现当年自己母亲患小脑萎缩时一步一瘸地走向海岸的场景。也许,妈妈心里想的就是独自一步一步地走到海里。爸爸,铺路工人,干了半辈子的体力活,当医生说是小脑萎缩时,他脑子里完全对此没有概念。在得知医生说无药可医时,爸爸不知道该做什么。女儿,高中生,在得知小脑萎缩是遗传病时,她恐惧害怕自己有一天会和妈妈一样在正常生活的日子里忽然被告知自己只能等死,她又变得憎恶自己的家庭给她这样的安排。所以,在妈妈生病之后,她选择了逃避,不想去面对这些她不知道如何面对的事实。
所以,一天深夜,才会出现妈妈在屋子里认命,爸爸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在外面呆到很晚才回来,女儿和同学们玩,玩到深夜。这是面对疾病时,三种心态的缩影。
接着,按照医生的安排,爸爸带着妈妈进行复健。其实所谓复健,只是延长等死的时间。复健医院的院长告诉爸爸,病人最需要的是关怀和快乐。看着屋子里正在做复健而满脸痛苦的妻子,他想到了十几年前,自己跟她求婚的场景,想到带她去环岛的承诺。最终还是不顾医生的建议,带妻子去环岛旅行。
带着病人环岛旅行,这很难让人理解。旅行的劳累只会加重病人的病情,旅行过程中天气等等诸多不可控的因素,都对病人是一种潜在威胁。就病人的生命长度来说,医院才是最适合病人生活的地方。
但要是医院给你一年的生命,环岛旅行只能给你3个月,你又会怎么选择?
医院一年的生命其实就是对以往三四十年生命的重复,之前的三四十年我们将自己的生命交给学校,交给单位,最后一年,我们要把它交给医院。从诞生之初,虽然我们被给予了生命,但却并不掌握我们自己的生命。
要我选,我会放弃另外的9个月,把最后的自己交给自己。即便病人有这样的念头,却不是每个病人都那么幸运有人可以支持自己帮助自己实践这个自由。
所以,影片中很感动我的一个点就是爸爸主动提出要带妈妈去环岛,在妈妈打算放弃自己独自认命的时候。而且是徒步环岛,这样推着你,慢慢走,慢慢聊,3个月,讲完剩下一辈子要和你讲的话。环岛的意义不在于环岛,而在于实现我对你的承诺,在于我给你生活的信心,在于创造一个你和我边走边聊的环境,就像过去几十年边走边聊一样。
旅途当中,当妈妈能够坦然接受丈夫给自己的按摩时,其实她也坦然接受了自己的身体情况,不再要强,不在想要独自面对。但病人心理却又很奇怪,当你对她越好时,她有时却又会觉得自己不值得别人对她这么好,会突然讨厌自己,讨厌别人对自己的好。
最终妈妈还是离开了,人人祝福羡慕的环岛旅行并没有产生奇迹,但是教会了女儿之后该怎么样面对之后的道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