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大师,难,因为它的达成需要天赋异禀,需要有惊人的意志力,需要有科学的方法指引,还需要有必要的环境来塑造。而要做到优秀,那就相对要比较容易一些。因为,那只需要我们能够做到精准的重复就可以让这一目标得以实现。
美国前NBA超级巨星科比在谈到他的成功经验时,他的一句“你见过洛杉矶凌晨四点的太阳吗?”道出了他走向成功的秘诀,那就是不知疲倦的刻苦训练。他为了心中的梦想,能够在洛杉矶的球场上通宵练球,每天都伴随着洛杉矶的日出日落而刻苦努力,通过达到千万次的反复练习投篮,练就了平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一句话,篮球技艺超群的科比是天赋异禀与刻苦训练的结果。
同样的,《刻意练习》的作者安德烈.艾利克森与罗伯特.普尔,也反对天才论,主张通过勤奋而换取最后的成功。他们在此书中通过大量的详实的数据和研究的实验,揭示“天才是训练的产物”的道理。并通过大量的实例表明,那些卓有成效的大师们,并非是天资聪颖的直接结果,而他们身上闪耀的光芒,更多的还是来自于他们漫长而艰苦的努力,来自于枯燥乏味的反复训练练就的杰出才能。
天才固然存在,但不具有超乎寻常的智者们,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勤奋实现人生的逆袭,与那些天赋异禀的圣人媲美。梁启超曾说: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王阳明自小就聪慧过人,还没学会说话就已经可以通过听祖父吟诵记住大量的诗书经典,铭记于心,四岁开口说话就彰显出他的卓越不凡与与众不同。而被称为半个圣人的晚清名臣曾国藩,则在小时候因为读书太笨而被潜入他家偷盗的梁上君子给“教训”的故事被广为流传流,他的成长与成功,完全靠他严格的自律和他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锲而不舍的拼搏有着直接关系,最终成就了他的丰功伟业,完成人生逆袭。这也充分说明“勤能补拙”“天才在于勤奋”的道理。
在古代,这样的实例比比皆是。有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更有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读书的典范。无一例外,他们的成就的获得,都是建立在“勤奋”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勤奋成功,根本就不可能。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其实,成功的背后,往往是他们默默无闻的辛苦努力的结果。
某君是一个旱鸭子,不会游泳,一直跟着朋友在学,可就是学不会。后来,通过学习游泳教练的视频讲座,记住了游泳技术的科学的方法以后,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规范游泳动作,掌握其动作要领,在无数次的反复实践中,三天学会了游泳。这一事实告诉我们,科学的方法非常重要,反复练习的“量”积累也才是我们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必须条件。
反观我们的人生经历,那些有着无限光环的“能人”们,其实际上,他们在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深不可测,他们的成功,就在我们选择安逸的日子里,他们在匍匐前行,在奋力的流汗,仅此而已。
有时候,我们总喜欢给自己设限,把自己框在一个“伪优秀”的圈子里,自我满足。或者总认为我自己就不是那块料,这不行,那不行。长期生活在一个自我满足的安乐窝里得过且过。从而失去更多学习的机会,失去更多的上进的信心和一路向前勇气。结果,在多年以后,自己却被他人给甩了好几条街。
其实际上,如若我们怀有一颗愿意成长的心,在人生的一开始,就选择一条正确的路往下走,一路砥砺前行,一天进步一点点,一年或三五年学会一门技能,我们还愁不能有所成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