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也说“临界距离”

也说“临界距离”

作者: 大大的梦想简书 | 来源:发表于2020-07-02 23:10 被阅读0次

    精进群友小雨,在写作打卡中引用了罗兰·巴顿的一句话:“找到和调整个人与世界的临界距离,是我们一生的议题,超出或小于这个距离,都会产生危机。”

    这句话如一道闪电,将我想表达但又说不清楚的思想混沌,遽然照亮。

    上午快下班的时候,一个不算很熟悉的年轻人走进了我的办公室,干瘦、黢黑,略显拘谨。落座后,向我介绍他现在准备开展的业务,包括冻品销售、地产开发、不良资产投资等,并征求我的意见。

    我没有跟他从“SWOT分析”、“波士顿矩阵”说起,只问他企业目前靠什么业务产生现金流,养活员工?

    他呐呐半天,说还没有稳定的业务。

    我非常真诚的建议,不如先干点自己力所能及的小生意,养活自己和家人再说。如果用“临界距离”来定义这位小兄弟,他超出自己所能驾驭的距离太远,如不及时调整,危机随时可至。

    中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社会进入了GDP增速逐步放缓的平稳期,人们虽然衣食无忧,但“只要胆子大,干啥都能发”的野蛮生长环境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市场充分竞争,所有蓝海均杀的一片血红。社会上也就产生了大量“多余人”和“小人物”。一个朋友的孩子,大学本科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后几年找不到稳定的工作;一个亲戚开矿失败后,再也无力东山再起;一个搞设计的朋友把仅有的一套房子卖了,一家四口人租房子住……。

    这些“多余人”和“小人物”如何找到他们与世界的合适临界距离呢?

    我给上午那个年轻人的建议是:找到自己可以驾驭的、可迭代的业务方向,坚持积累,适度创新。

    我的外甥体育专业毕业后去销售白酒;我的羽毛球教练去开保安公司;跟着我多年的小陈夫妇开了一个夫妻店,做会计代理。

    他们创业的道路也许并不轻松,但他们与世界的临界距离把控在了一个安全的尺度。

    阿拉善基金会是中国本土最大的环境保护组织,致力于环保公益事业。发起人包括刘晓光、王石、冯仑、艾路明等。基金会广西分会长解尚明先生善良热情,几次邀我参加,我均委婉拒绝了。不是我不认可基金会,也不是我不热心于慈善事业,而是我觉得那还不是我与世界应该有的临界距离。去年广西分会成立时,我的几个企业家朋友都踊跃加入,但结局并不理想,他们并无能力履行会员责任。或者说他们最初加入的动机本身就不纯粹,那就更不应该了,他们亵渎这个组织的宗旨。

    我想我们应该对自己与世界的临界距离保有足够的尊重和敬畏。

    中外富豪们如比尔盖茨、巴菲特、贝佐斯、马云、马化腾等,动辄数以亿计捐款,做各种各样的慈善。正如阿拉善基金会的组织者一样,他们在更大的空间与时间里找到了与世界的临界距离。他们用全球的视角,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去定义自己的人生使命。

    《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是儒家对临界距离最精炼的总结。

    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养活自己,也即“独善其身”。

    那些有余力的人应该“兼济天下”,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因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没有人能够置身于整体的福祸之外。那些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孩子,有可能成为我们的女婿或者儿媳妇;那些遥远非洲的灾民,可能会涌入你的国家,成为社会动荡的因素;而那些无业、无产、无女人的流浪汉,有可能是抢劫并捅死你的凶手。

    英国诗人多恩有一首诗:

            《丧钟为谁而鸣》

    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

    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如果海浪冲掉了一块岩石,

    欧洲就减少。

    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

    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

    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

    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所以,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就为你而鸣!

    是的,人类的全球化进程是不可逆的,整个人类将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每一个人都要找到并调整个人与世界的连接距离,超出或小于这个距离都会产生危机,丧钟就会为你而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也说“临界距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xad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