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的“图腾”,龙被古代的劳动人民赋予了特殊的民族含义。在中国传统神话中,龙生有九子,九子皆不成龙,且各有所好。那究竟是哪九子呢?它们又有什么特点呢?
长子囚牛,喜音乐,立于琴头。老大是个性情温顺的乖宝宝,其母亲为水牛。常蹲立于琴头,静赏丝竹雅乐。在月琴,胡琴等传统弦乐器上,均能见到这位与世无争的音乐隐士。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二子睚眦,嗜杀喜斗,刻于刀环,剑柄吞口。二子是龙王与狼的孩子。提起“睚眦”,想必最令人熟悉的便是成语“睚眦必报”,多用来形容人有仇必报,心胸狭窄。据说,它的躯体十分像豺狼,龙十分厌恶,亏得母亲哀求,才留下它。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三子嘲风,平生好险又好望,多立于殿台角上。三子是龙与金凤鸟的结晶,因此也有人说,嘲风是有着龙脉的凤,古人认为,嘲风可以镇压邪气,震慑妖魔,因此古建筑的殿台角上,皆有嘲风的身影。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四子蒲牢,受击就大声吼叫,做洪钟提梁的兽纽,助其名声远杨。龙和蛤蟆的冲动产物,与其母一样,四子总爱乱叫,且天不怕地不怕,只对鲸鱼充满恐惧,古人以蒲牢做兽纽,敲钟的木杵做成鲸鱼,来助声音远杨。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五子狻猊,形似狮,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烟火,多立于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作为龙与狮的完美产品,被各路神仙当作坐骑,因此象征着稳重与庄严。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六子赑屃,又称霸下,似龟有齿,喜负重,即碑下龟,大禹治水前,赑屃可是个社会人,驮着五岳,背着三山,在各地欺男霸女,大禹治水后,顺手将它降服。从此,赑屃便开始了长达几千年的劳动改造,以搬砖为生,背上常驼一块碑。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七子狴犴,形似虎,生性好讼,狱门言衙正堂两侧有其像。龙虎之子,急公好义,狴犴善于明察秋毫,断案明法,又常年歌颂正义,因此在古汉语中,“狴犴”一词又指监狱,官衙。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八子负屃,身似龙,雅好斯文,绕于石碑头顶。负屃是老六的胞弟,但这可是一位文人雅客,虽然人送外号“王八龙”,但改变不了人家对文字的热爱,常在石碑上盘绕,守护每一段精彩的文字。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九子螭吻,又名鸱吻或鸱尾,口润嗓粗好吞,成殿脊两段的吞脊兽。是龙对鱼辣手摧花的产物,古人取其灭火消灾之意,所以凡是比较大的建筑群,都会在屋顶修建它的遗像。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龙生九子,版本不一,内容也大不相同,龙的家族也在各个版本中异常兴旺。但无论哪一版,都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的结晶,和对生活美好向往的寄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