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和穆小姐聊天,说起了一个同学考研的故事。
这件事是很让人惊讶的,一个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考上了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专业的研究生——中医临床基础学。
高考志愿填报失误之后,他在大一经历了短暂的迷惘,大二还是决定考研。
我不知道准备考研的两年里,他都付出了些什么。只知道不论寒暑,他都在自习室里。偶尔在图书馆或者食堂碰见,寒暄之间,还是能感觉到他未变的初心,不凉的热血。
“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那么幸运的一开始就找到自己的方向,很多人最开始的几年,总是在不停摸索的。”听了这个故事之后,穆小姐说。
(二)
最近穆小姐觉得越来越迷惘,经常找我倾诉。昨天又对我说:“奥特曼,我觉得现在这个工作还是不适合我,想换工作。”
穆小姐毕业两年时间,这是第6份工作。
年轻人换工作勤点很正常,特别是很多90后,喜欢不停地尝试。可是穆小姐换工作的节奏,却让我替她头疼。
大四实习结束后,穆小姐觉得实习的工作很不适合自己,于是开始找工作。刚开始的两个月,旅游、找朋友玩儿,或者就在家宅一整天,草草写了一份简历,想起来了投一投,第一个月只参加了3场面试。就这样到第三个月,存款告急,这个时候正好有个公司愿意录用穆小姐。
工资低点就低点吧,管他的,至少是想进的行业嘛。这样自我安慰着,将就着开始了第一份正式工作。
两个月之后,穆小姐已经看清这份工作,既没有前途也没有钱途,等终于熬到试用期结束,已经无法忍受工作的压力与上司的唠叨,辞掉了工作。
每次辞掉一份工作开始找下一份工作的时候,穆小姐总是安慰自己:先玩儿一段时间再认真找工作吧。于是玩儿到快要吃土,又胡乱将就开始下一份工作。
6份工作,横跨了4个行业的5个岗位,其中最长的做了半年,最短的试用期没结束。基本谈不上什么资源积累,能力提升。
一个穆小姐怪圈就这样形成了。
(三)
这个怪圈,名为先将就着。看到这里,很多人在暗暗指责穆小姐的不思进取。
“可是,人生有什么标准公式么?比如说休息的时候,有的人喜欢运动看书,而我就喜欢在家照顾生病的被子。”穆小姐这么说,然后给我举了里约奥运会的例子,人们已经告别成王败寇这种唯一的价值标准。
我想起来大学里认识穆小姐的时候,组了一个跨学院小组参加活动,穆小姐在小组中算是能力突出的成员。可是她的任务总是在最后期限匆匆交来,质量平庸,完全没有体现出自己的实力。但是她自己却乐在其中,认为这就是生活,百分之五十的投入,百分之五十的享受。
里约奥运会彰显的价值,不再是一定要超越别人拿第一名,可前提是每个运动员都在努力地挑战自我的极限,最后得到问心无愧的答案。可工作后的穆小姐“努力”地过着百分之五十的生活,却又在这百分之五十中躁动着,既不能问心无愧,也不勇往直前。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张三喵
张三将坚持每天更新张三喵,大多数时候发自己的文章,偶尔发朋友的文章,目标是坚持1000天。更多文章,更快更新,搜索微信公众号:张三喵
三喵在这里等你~(ฅ• . •ฅ)喵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