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摘金奇缘》这部电影多少暗示了一点文化传统和差异的主题。让我们有机会反思亚洲以家族为单位的社会里面,一切以家族利益为主的文化,而这个正好与美国个人自由和利益至上的原则相反。
我想起读过的一篇文章,反思中国式婚姻的。在中国式婚姻里,爱不重要,家族责任利益才重要。中国人的婚姻和家庭,讲纪律和效率,不讲爱和私情。所以家庭关系主要纽带是父母子女,不是夫妻。所以父母可以干涉儿女事业和婚姻,儿女可以要求父母经济支持。相亲节目可以带着父母,父母可以有一票否决权,因为婚姻不是“选择你喜欢谁的问题,而是选择找一个什么样的合伙人来加入这个利益共同体的问题”。如此理性有利于各项“人生通关任务”的完成,而感性是不稳定和具有破坏性的。以上种种,就是我们中国家庭文化的要素的一部分。说起来最近很火的皮克斯制作的动画《包宝宝》好像也是生动刻画了中国家庭里面这种不肯放手的水乳交融式亲子关系的,也是对中西方不同家庭关系的反思。父亲缺席,母亲宠溺依赖控制孩子,孩子则渴望自由。母亲用爱养育了子女,却也有可能用爱将子女吞噬,以爱为名绑架。可悲可叹。只是《包宝宝》展示了中国式家庭关系,这篇文章则深入思考了一下文化缘由。
而美国等西方国家有不同于我们的文化。中国家庭承担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功能,在美国不需要家庭来承担。所以家庭关系比较简单。家庭里面夫妻关系是核心,必须要有爱情,子女是早晚要离开这个家庭的。
所以我们亚洲文化常常诟病西方家族关系淡漠,各自为政,也是从我们自己的文化立场出发的一种批判。这个事情的另一方面就是他们实现了个人的独立自由和家族关系的简单化。立场和角度不同,而已。
前面提到的文章里说中国家族文化这一点和电影不谋而合。几百年的大家族,靠着效率权衡和牺牲才能够维持平衡和高效率运转,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存活并独占鳌头。但是电影里说,美国文化里面是提倡个人的自由和平等的,不会理解为什么为了家庭利益要个人做出莫大的牺牲,要去成全别人,压抑自己的人性和欲望。但是相反在亚洲文化里,个人有责任牺牲个人利益并最大化家族利益,这甚至是一种荣誉。“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一种你觉得很傻,但是别人视为真理的东西。”你的文化“是你深信不疑的本能,不需要经过大脑就会去遵守的世界观”。两种不同的文化硬要拧在一起,肯定是要发生冲突的。为了家族利益,基因里面的文化血液,一直以来的家族传统,自己半辈子的经验教训,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此种种夹杂在一起,让人们拼命维护着自以为正确的家族传统和利益,任何事情都不能破坏。这种传统的背后也许就是中国几千年的家族文化基因吧,其实都是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的,对我们的决定有着巨大的影响。那么有人顺从就有人反抗,有人奉为圣经有人就不屑一顾。这都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也是社会进步变得多样化的结果。
在这样的冲突里,输赢花落谁家?电影里不用说,美国文化暂时是赢了,也必须赢。站在婆媳立场,电影里亚洲文化背景(或者东西方融合文化背景)的大家族里有一个财富王国等着继承,所以婆婆对出身一般甚至底层打拼背景不“干净”的女主各种不喜欢也情有可原,毕竟一开始就跟你说明白,你自己要面对的是什么,别心存幻想,也算仁至义尽了,按照人家的话说“we are different”, 可谓意味深长。西方文化里呢?家里有一个王位要继承的英国王子也勇敢和”灰姑娘“梅根结合了,真是可歌可泣。可是现实中有的家庭(包括东西方)无缘由就百般阻挠添堵不祝福就真的是不明白了,难道您家里有皇位/财富王国要继承么?除了可怕到失去理性的控制欲以外我也想不到有什么借口可以为其辩护了。哪怕不得不付出代价挣脱束缚,我也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做出让自己幸福的选择。
在国外生活久了,不同文化在我们的身体里就融合了,两种文化我都可以理解采纳,也根本说不上孰对孰错,谁好谁坏。也许我的文化基因变了,现在的我的确不理解甚至反对很多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一些观念,我更希望强调个人的自由和选择,我反对以家族为名的干涉和控制安排。每个人包括幼小的孩子都是独立自由的个体,即使给了孩子生命的父母也不是拥有孩子,也没有任何权利将孩子视为私有财产而随意控制。(可以重温10月9日我的那篇:自恋?控制感?讲述和反思了父母对于子女控制欲的文章)
我们还要面对东西方文化的撕扯和碰撞,有时候让我们进退两难;当代年轻人也是如此,在不同文化之间游走,在传统和现代的撕扯里矛盾着苦恼着,比如自己想自由选择事业和结婚对象的困境,自己追求自己想过的生活的自由等等。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属于自己世代的烦恼和课题。在时代和文化中被“撕裂的一代”,代表了很多人。我们“注定只能在撕裂中前行,承受撕裂之痛。”不管我们向左还是向右走,还是骑在中间不肯走,我们只能自己去承受,理解,思考,选择,然后承担自己的选择的所有后果。
未完待续……
摄影:Scooby先生
模特:Emily爱美丽
地点:圣地亚哥,美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