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了无生气的男孩儿
一个瘦瘦的15岁的少年坐在我面前,看上去了无生气。“站在高处,唠叨、控制、家暴”是他对父母行为的定义。“想把他们拉下来,十分钟的争吵和反抗换来一天的安静也是值得的,无所谓、习惯了”是他的想法和感受。
老师:“你有没有试着跟父母交流,表达你的想法?”
男孩儿: “没有用,他们认为我是无理取闹。”
关于家暴
男孩儿在问题一栏填了“家庭暴力”。
老师:“我看到你填了家庭暴力。”
男孩儿:“不满意就会揍我。”
老师:“妈妈还是爸爸?”
男孩儿:“两人都揍。”
老师:“现在也是这样?”
男孩儿:“现在基本不会了,原来我小,没办法,现在我会还回去。”
男孩儿会不时地按一下右侧的下巴。老师:“我看到你不时会按一下下巴,是不舒服吗?”
男孩儿:“原来被爸爸打的,从那次后,我感觉下巴的关节都松了,按一按会舒服一点。”
关于学习
妈妈:“现在都不怎么要求学习了,希望他有正确的三观,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老师: “你觉得他该做什么?”
妈妈: “上课认真,回家可以不学习,要按时休息。给自己树立目标,健康阳光。”
老师:“在学业压力方面,你给自己评分6分。父母在学习方面有要求吗?”
男孩儿:“每天都要有进步,退步就惩罚。”
老师:“退步就惩罚,你对此有什么感受?”
男孩儿:“无所谓,习惯了。”
老师:“对学习的热情,0分代表没有,10分代表很高,你为自己的学习热情打分的话,是几分?”
男孩儿:“一到两分。原来挺喜欢学习,现在不喜欢,我觉得到高三也是这样,不会有变化。我会考不上大学,但我不后悔,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关于自主权
妈妈对儿子的状态充满焦虑和担心:“小时候非常懂事,活泼开朗,成绩优秀,被夸的那种。现在就是无所谓,什么都无所谓,甚至连生命都无所谓。管得紧了就绝食,不睡觉。”
老师:“你觉得孩子为什么要通过绝食和不睡觉这样的方式和父母互动呢?”
妈妈: “他想战胜我们。”
老师: “为什么要战胜?”
妈妈:“他想要自主权,哪怕是错的。”
老师:“你们愿意给他自主权,愿意让他去试错吗?”
妈妈:“给过,谈条件,说的好好的,几点休息,上课怎样做,只答应,第二天就后悔。”
系统式家庭治疗学派认为,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内在解释与外在行为会在接受家庭其他成员影响的同时,反过来也影响其他成员,其间的关系是循环反馈式的而不是线形因果性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家庭中某个成员出现“问题”,往往是各成员互动的结果。要想改变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成员的互动模式得以调整。
看到这里,如果您是家长,会如何看待孩子的成长呢?与孩子的互动模式您还满意吗?如果不满意您会怎么做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