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他的美,不在人间(二)

他的美,不在人间(二)

作者: 垆边人2020 | 来源:发表于2020-04-21 00:53 被阅读0次
    天上人间(海豚摄)

    被某种生命状态打动,和喜欢它赞赏它,是两回事。

    就像对于《月亮和六便士》里的男主人公的感觉,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我始终被这个人遗世独立的精神力量和对于周遭环境全然不在乎的心理状态触动着,吸引着,讶异作者笔下的这个人物,怎么可以活得如此不像人!

    他所做的选择,他对于物质生活的摒弃,他对于来自他人帮助的反馈,是那么的不近人情,甚至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这个人的内在仿佛有股神秘的力量,引领他远离世俗的价值标准,远到可以不为任何外界的声音所动,远到可以和死亡抵足而眠。

    斯特里克兰,这个毛姆笔下年逾四十的男人,干着证券经纪人的稳定工作,过着中产阶级殷实的小日子,有着贤惠能干的妻子和健康可爱的子女。却因着某种内在力量的牵引,生命的列车突然来了个急转弯,离开了溪水潺潺芳草茵茵的风和日丽,拐向阴森可怖神秘莫测的原始森林。

    他辞去工作,抛家弃子,踏上流浪生涯,只是为了画画。仿佛活到四十岁上,猛然瞥见了自己的使命,他不想再做一头蒙着眼睛的驴子沿着同一条熟悉的轨道打转,他要寻找他自己的价值去了,冥冥中他认定画画是可以实现自我的途径。

    就像他自己说的,“我必须画画。我身不由己。一个人掉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没关系,反正他得挣扎,不然就得淹死。”

    我不知道这可不可以说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建立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都获得满足之后的追求,是一种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

    一个人能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就像一个作家必须写作,一位诗人必须写诗,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样,否则便无法安宁。

    但是书中的主人公,离开了熟悉的环境,也不屑于为了生计而工作,经常为饥饿和疾病困扰,脾气乖戾常遭树敌,作为流浪汉和作品得不到认可的艺术家,更没有社会尊严可言。所以他的自我实现,必然不是基于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心灵。

    他时常缺衣少食,在被疾病折磨地奄奄一息时,画家朋友和朋友的妻子用身体力行的善意将他从死亡边缘拉回,把他从破败的陋室接到他们温暖的家中,轮番值班悉心照料,完全是对于主人公才华的珍视和作为一个人的疼惜。

    而当画家朋友的妻子被他身上的某种魔力吸引,打算离开丈夫跟他一起生活时,他没有反对,有一个女人自愿兼顾保姆和模特,他自不必有拂美意,可是一旦对于他的创作和自由起了打扰,那女人就变成了心胸狭窄,满脑子现实,嫉妒理想的蠢婆娘,巴不得赶紧解脱。至于那女人最后为了他而自杀,在他的解读中,那是因为她精神错乱,而不是被他抛弃。

    我承认那个为情而死的布兰妮,她的取舍有她自身的性格原因。但是看到她的死对于男主人公轻如鸿毛一般的意义,实在令人唏嘘,女人若是遇上冷酷自私,不懂情为何物的男人,恐怕落得这样的下场也是咎由自取罢。

    这一点,并不因男主人公最后在塔希提岛上和一个土著少女结婚生子而有所改观。我觉得他之所以选择了这个地方安定下来,是因为他心中一直的向往。

    “我想去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孤岛,在那里,我可以住在无人知晓的山谷中,四周不知名的树木环绕,寂静无声。那儿,我想我可以找到我想要的东西。”因为岛上的自由和寂静,使他可以抛却凡尘的牵扰,灵魂随时飘升天际。

    而碰巧,他在岛上遇上一个未见过世面,心地纯良而又母性情怀强大的女人,她恰好有一块地,一些产业和愿意帮忙的亲戚们,可以让斯特里克兰不受打扰地创作。

    而他则无所谓女人活得快不快乐。只要“她不打扰我,她给我做饭,照看孩子。我叫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由此可见,他的自我实现,是建立在有旁人为他无偿奉献的基础之上。他从来不在乎他人的需要,也不在乎来自他人的评价。

    也许斯特里克兰的画,达到了某种审美的高度,但是作为人,他的自我实现,却常常需要旁人为他承担责任。我觉得这样的艺术家,应该不算一个真正的自我实现的人!

    仅凭书中的文字,仿佛斯特里克兰的画有一种奇异之美,一开始不觉得特别,但却往往使人震撼,难以忘却。

    我不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审美价值,但会不会因为正是由于这个人的完全地沉浸于自身的精神性感受,完全地置人类文明社会规则和他人的需要于不顾,才使得他的画具有一种非常的表现力,可以激发人体内原始欲望的扩张,而这对于久居文明社会的人而言,多少有一种返祖的诱惑和恐惧。

    在斯特里克兰得了麻风病后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倾尽毕生之力,在林间小屋中绘制壁画,虽被描述为奇才之作,却嘱咐他的妻子在他死后一把火烧个干净,一根树枝都不要剩。

    由此可见,书中的主人公至始至终,只活在他的精神世界,对肉体对他人,对所有与此相关的凡尘之物,从根本上是厌弃的。

    如此高冷的精神世界,就如天边的月亮,冷谈地悬挂在遥远的天际,触不可及,它的光芒和美丽,是需要汲取他者能量的。

    也许,《月亮和六便士》这本书的动人之处,恰在于理想的高洁。如今太多的人活在倡导追求经济生活的社会,将过多的精力投放于商品的生产和消费,放在追逐金钱,权利和名誉上,却忽视了人的内心生活。这种片面性的追求,造成了典型的人的异化。但是,若没有六便士的底层支撑,精神的传承就会失去温度,也就维系不了太久。

    诚如萨特所言,人若仅有他人,则不可活;人若无他人,则不成其为人。说的就是,他人的评价对自己是一种约束,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冲破这种约束;而人不能孤独地生活,我们都只能通过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

    也许,这便是人间生活的永恒矛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他的美,不在人间(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xeei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