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志愿服务那些事儿

志愿服务那些事儿

作者: yh十三 | 来源:发表于2017-11-19 19:29 被阅读0次

     第一次做志愿者是在高一,至今已有五年。这五年里,我参加过不少志愿者、义工、公益活动。社区服务,特殊教育学校,博物馆展览馆,论坛会议,农村支教,义工体验,细数起来竟然不少。

    因为学校性质特殊,高中时期每年学校都会要求我们在学雷锋日前后“举班上下”去做志愿者,以此回馈社会。于是第一次志愿者经历就是在学校附近的社区捡了半天的垃圾。最初我对志愿者的全部印象就是“学校要求的,那就做吧”。

    网上有些段子,比如在学雷锋日老奶奶会被过马路,老人家中一下子多了好多的探访者,其实也并不是段子,因为大多数的学生对于这种“充满仪式感”的志愿者活动就是这样理解也是这样做的,将一年的爱心集中在这几天释放,不知道是一种回馈社会,还是社会的负担?

    我们学校的感恩教育相当有力,我也慢慢觉得,我似乎理所应当为社会做点儿什么贡献。后来我们班去了特殊教育学校,打着志愿服务的旗号,打扫卫生,和孩子们做游戏,辅导他们功课。每月一次,坚持了两年。当然这两年中要刨去寒暑假和各种考试期间。

    这次活动成了我们班级展示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包括我之后的个人简历上,“在特殊教育学校连续两年志愿服务”似乎也成了我值得炫耀的成就。

    也不知道从哪年起,公益活动喷涌式增长,各种支教和志愿活动铺天盖地而来,线上也推出了志愿北京,志愿服务居然也可以登记时长了。为了累计时长,为了一纸证书,大家还是很乐于参与这些活动的。一般某种东西特别火的时候,都会有大部分质量堪忧。

    我参加过名校的支教项目,也曾对很多的公益活动充满了热切的期望,有过失望无奈,甚至怀疑自己这样做的意义何在。

    后来,我常常在想,我们在支教的时候,在参加志愿服务的时候,究竟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服务对象的需求?可能我们参加某种公益的原因仅仅是丰富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这无可厚非,但我想大部分人都会知道,这并不是公益的所有意义,甚至一半都不是。

    即使做的是同样的事情,初衷不同,达到的效果也可能大相径庭。

    成果展示上的侃侃而谈,个人简历上的所谓“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相当一部分人和组织而言,包括曾经的我,不过是把志愿和公益当成了一个美化自己的工具,并且没有人可以反驳。

    大一参加了一次香港义工体验,到香港最贫穷的地段探访露宿者。听带队的老师说,每周都会有义工自发地来给这些人送吃的,有不少来自附近的餐厅。和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相比,那些义工做的才算得上是公益,而我们,真的只是一次体验罢了。

    在做真正的公益之前,这样体验的机会也是弥足珍贵的。志愿者这个群体就像是摆渡人,首先我们得能够感同身受,摆渡别人之前,至少要知道我们为何而渡,渡向何方。

    我并不算丰富的志愿者经历并非每次都是完美,但是我认识了一群可爱的人,做过很多有意义的事,我也逐渐看清了志愿服务的真面目——我们并不需要以回馈社会为目的,最完美的公益是,在我们有足够的时间、精力、能力和意愿的前提下,去需要我们的地方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以满足某一特殊群体或者社会最真实最实际最迫切的需求。

    当初江一燕去山区支教的事情触动了很多人,真正的公益,真正的志愿,大概就是这样,我们关心的并不是能否得到夸赞、认可,拿到证书和劳务费,而是我们所做的是否真正带来了一点点有意义的改变。

    年轻的志愿者不是廉价的壮劳力,一个优秀的志愿者、公益人、慈善家,也并非无条件付出和奉献的“好心人”,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实现是志愿和公益另一个特征的必要前提——有始无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志愿服务那些事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xew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