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本来是小幸运的一天。开车回家,一路绿灯,交通状况良好。到家老公还做了晚饭,挺好吃。偏偏茶余饭后,打开微博微信,看到一篇负面的文章,由那文章想到自己的种种,突然悲从中来,不可断绝。老公想安慰,却安慰不到点子上。你还是愁眉不展,就差没掉几滴眼泪。
老公生气了:“好好的怎么就作了呢?”
“谁作了,你说谁作?”
一天的好心情,就被一篇不知是哪里冒出来的不着调的文章给毁了。
其实,我们女生也不想“作”的呀。我们还在幻想着缠绵的一夜,也谁知偏偏让这该死的文章搅乱了心情呢?
生活中,负面的信息无处不在。一篇文章、一个白眼、一句责备,都可以让好心情灰飞烟灭。
可不可以不那么容易被负面的信息影响,不那么“作”呢?
一、我们的原始大脑
先聊聊遗传。
人类的高级认知模块是在相对较近的进化年代中出现的,而原始的情绪系统和条件反射模块却在千万年的进化长河中忠实地保护着我们在自然条件中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这些模块因为拥有更强大的力量。
简单来说,我们有两个大脑,一个是原始的,支配着情绪。一个是先进的,支配着理性。原始大脑的形成旷日持久,而先进大脑确实近几百年间形成的。
原始大脑承载着我们祖先的处事方式,他们的恐惧、喜好和习惯。在“作”这一点上,我想中国女性有着悠久的传统。然而,这不是女性自身造成的,而是社会造成的普遍的习得性无助。
在传统社会中,女性必须要依附于男性而生存,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而一旦遇到问题,她们就觉得,做其他的都没用,只能“哭闹”,只能“作”。
“作”的女人,往往能够得到一些利益。孟姜女丈夫死了,她没有起身反抗,而是放声大哭,竟然哭倒长城。她习惯性地用这种方式表达心中的愤怒,因为她知道,自己无论做什么,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了。
这种观念在我们的原始大脑中,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其实理性来看,能排解负面情绪,安安静静不去“作”,无论是对身体,还是处理一段关系,都有很大的益处。
只是,你要相信,我们的理性大脑是很难说服情绪大脑的,因此,跟原始大脑对话。要采用一种更直接的方式:奖励。
具体来说,就是在成功排解情绪后,给自己一个物质上的奖励。可以是一袋零食,一个小首饰。
说白了,就是用直白的方式告诉原始大脑:“听我的,有奖。”我们的原始大脑喜欢直接的利益。
二、习惯于被人期待
“作”是为了获得关注,获得爱。而这种过分的渴望,来自于童年的缺失。
童年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认可,导致现在特别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这在班级人数超过七八十人的大班教育背景下, 是绝大多数人的经历。
这其实无可厚非。心中住了个想要爱的小孩子,有什么错呢?而错就错在,要爱的方式不对。
想要爱,就大声说出来,不要遮遮掩掩,也不要否定。直接跟老公说:“我今天看了篇特别消极的文章,现在对未来特别没有信心,你快点夸夸人家,你老婆是不是所向披靡,貌美如花?”
这下,老公就省事多了,直接点头称是,不用再搜肠刮肚想词儿了。
省下的时间,都缠绵去吧!
三、认知的改变需要练习
不“作”,其实就是内心笃定,抗干扰能力强,不收外界负面信息的影响。
一起练习积极思维吧!
积极思维需要刻意练习,它并不是理论学习,一学就会,而是要经过无数的前行、倒退,试错,反复的练习,才能学会。过了好几个瓶颈期之后,才会豁然开朗。
再次复习一下积极思维的具体步骤:
1.证据。这种想法的证据在哪儿?
我们对挫折的悲观反应,往往是反应过度。收集证据来证明你扭曲了事实,通常你可以轻易找到,因为真相就在你身边。
2.其他可能性。可不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看待这件事?
通常一件事的发生有多个原因,先搜寻一下所有可能的原因,把重点放在可以改变的、特定的、非人格化的原因上。
3.后果。我的想法会带来多坏的后果?
你很容易找到证据证明,后果并没有这么严重。
4.用处。现在想这个对我有用么?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直接反驳它,或转移注意力。
当悲观想法出现时,可以问自己四个问题:这种想法的证据在哪?可以用其他的方式看待这件事么?后果是对的吗?想这个对我有用么?
将悲观的想法写下来,以外化的方式,把这些反驳大声地说出来,以此进行练习。
四、习得性无助
不“作”,就是有信心,依靠自己,就能解决问题。
对问题的习惯性逃避,来自于童年的创伤经历。然而,研究证明,重复童年经历,对于破除心理障碍来说,并没有多大的用处。更加实效的做法是,把现在的困难当做锻炼的机会,勇敢地面对。遇到过不去的坎,硬着头皮坚持,直到顺利起来。
看起来呆笨的做法,实际上是捷径。
“作”,其实并不是一无是处,这是要看时间的。遇到家庭暴力、小三、赌博,那是一定要往死里作,作到他倾家荡产死不足惜,眼泪和愁眉应该用在最关键的地方。
但是,我们的生活中,这些都是小概率事件。更多的,是被不知哪里来的小情绪闪了腰罢了。这时,千万提醒自己,小作伤情,大作伤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