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
小时候父母特别忙,我与家里的钟点工奶奶关系非常好,奶奶也拿我当亲生的孙辈看待。
那个时候每个暑假都要练琴,考级。6-7岁的小朋友很难自觉完成一坐几个小时,一首曲子练十几遍这种重复性枯燥工作,偶尔想要偷懒玩一玩。钟点工奶奶非常尽职尽责,虽然不会责骂我,但会在旁边很温和地跟我说,我的遍数没有练够。
一开始我想撒撒娇蒙混过关,奶奶只是说,你可以歇会儿再练,任凭我怎么撒娇耍赖,她都不为所动。我逐渐焦躁起来就开始在家撒泼,把能看到的所有锅碗瓢盆都拖出来弄得叮咣响,在家里大喊大叫。即便如此,她也没有生气,只是在一旁看着我闹,等我停下来。
后来,父母在一次为了监督我练琴而设置的录音里听到了这一段,母亲非常生气的责骂了我,说奶奶是他们花钱请来帮忙的,应该要感谢人家才是,我没有资格瞧不起人家,或者拿人家当下人。
其实我的胡闹完全是出于小朋友得不到糖吃的无赖,因为和奶奶关系好,所以才敢在她面前撒泼,年仅几岁的我其实不太明白什么是瞧得起瞧不起的。然而母亲总是说,总是说,有一瞬间我也怀疑是不是我真的觉得人家低我一等。
![](https://img.haomeiwen.com/i8124675/00d3ffb182edf082.jpg)
沈源老师:
孩子小的时候,发脾气,只是当下情绪的表达,而且敢发脾气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对自己最信任的人,自己最放松的状态下,他才会敢于把真实的情绪展露出来。
孩子整个的情绪表达,仅仅就是这个情绪本身,并不带着道德的或者评价式的判断,因为很小很单纯,也想不了那么多。
在家庭教育里面,家长跟孩子讲道理的时候,孩子会觉得有点懵,有点莫名其妙。因为那个道理是我们对于孩子行为的解读,而这个解读是带着自己很多的内在的东西的。
例如家长自己是好人,害怕培养出来的孩子是一个嫌贫爱富的人,但嫌贫爱富这个概念是家长自己本身的,并不是孩子的。
当我们没有深入的往内在走,看到自己的内心的时候,常常是不承认我们投射出去的是自我的恐惧的,我们只认为那是爱,最多是自以为是的爱,这个才是我们跟孩子无法投缘的最根本的原因。
明明是我们把恐惧投射给孩子,明明是我们把自我对未来的焦虑投射给孩子,可是我们外在包了一个爱的外衣,包了一个为孩子担心,为孩子好的预设,所以我们自鸣得意,我们自我委屈,可是他透过你的糖衣,看见炮弹,看见炮弹的孩子,他认为这就是对我的不信任,他接收到的是你最根本的那个爱的匮乏的部分,但是我们不承认!这是我们和孩子最大最大的矛盾根源。
奶奶是一个非常睿智的奶奶,是一个可以做到温柔而坚定的带领孩子的奶奶,所以无论孩子怎么闹,自己没有情绪,只是温柔的陪着,坚定的对孩子提出具体的要求,我们在这样充满爱意的,也充满包容的人身边长大是我们的福分。
![](https://img.haomeiwen.com/i8124675/896e349e71fa1c94.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