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年
“小年”顾名思义,是相对于“大年”也就是春节而言。对于许多地方和许多人来说,“小年”是“大年”的序章和开端,从“小年”这一天起,“忙年”才算是真正开始。童谣中这样唱道:“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农村扫房子很有仪式感,厨房自然是重点,一年的火烧火燎,到处是灰尘,戴上头巾,绑上扫帚,认认真真地清扫一遍,虽然墙还是黑的,但蜘蛛网、灰尘没了,现在想来,打扫卫生只是过年的一个仪式,干干净净过个年,图个吉祥吉利。现在我仍然保持过年打扫卫生的习惯,从来不请保洁员,主要是对自己的家中一切抱有感情,自己亲自擦拭一遍,包含对他们的亲情厚意,望着清扫后的面目一新,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人口多家庭往往宰只羊,小孩们围一周圈,看大人宰杀羊,那时的心里不是看宰杀羊有多么好玩,而是幻想诱人的羊肉汤,香喷喷的羊肉,羊肉是不让吃的,宰杀的羊,要把最好的送给老人,留下部分待客,能享受的就是啃羊架,大人把肉剔除后,没有剔尽的羊肉就成了我们的美食,那个年代能啃上羊骨头也很荣耀,会故意带着羊骨头到街上遛一圈,咋咋啃个不停,在小伙伴羡慕的目光中炫耀一番。蒸馒头是过年的重头戏,蒸的馒头要保证吃到二月二,馒头有玉米面的,有白面的,有小米面的丝糕,有菜馍,有花糕等,品种繁多,天还很黑,一锅糊辣汤弥漫整个院子,喝上两碗,浑身发热,满嘴余香,到现在仍回味无穷,蒸出一锅,吃一个,一天不用单独做饭,始终饱腾腾的过上一天,物质匮乏时,有的白面食限制不让吃,物质富裕时就放开肚子吃,又开始挑来拣去。除夕中午是一碗猪肉,物质匮乏时,把海带、白菜和猪肉炖上一锅,把肉挑出来送给老人,余下的再根据自小而大的顺序,进行分享,吃上一块,满嘴流油,解了一年的馋。虽说随着时代的发展,童谣中的一些习俗有所变化,但是从童谣中满满当当的日程里,还是可以看出“小年”过后繁忙而喜庆的过年氛围。
在古代,外出做官、经商或者读书者,在“小年”之前赶回家团圆,几乎是约定俗成。如今,由于休假制度等原因的限制,很多人在“小年”之前回家并不现实,但是从“小年”这一天开始,回家的行程一定已经紧锣密鼓地安排好,各种采买活动也一定已经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所有人都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春节的脚步越来越来了,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人们的心里,节日的氛围都越来越浓了。
“小年”不只是为“大年”作序,而且本身也充满了仪式感。虽然不同地方过“小年”的时间略有差异,但是祭灶神、扫尘土、吃糖瓜的民俗却大抵相似。以糖瓜祭拜灶神,期待着灶神“上天言好事”;扫屋除尘、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春……在这样厚重的仪式感里,赓续传承着中华民族千年的传统文化,充溢寄寓着人们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小年”过罢方知年味浓。在“小年”之后一天天浓起来的年味,是游子们匆忙回家的脚步,是家家户户挂起来的红灯笼,是写满了吉祥和如意的春联,是辞旧迎新的爆竹声声,是厨房里飘溢着饭菜的香气,是电视节目里祝福满满的拜年之声,是孩子们如花儿一样绽放的笑脸,更是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更是亲切的民族归属感,更是浓到化解不开的家国情。
又是一年春节至,又是一季岁月长。对于炎黄子孙来说,“过年”有着特殊的意义,其中饱含着情感牵绊,也昭示着幸福明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