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是否成为超级学习者,是人生和企业成败的第一因(2)

是否成为超级学习者,是人生和企业成败的第一因(2)

作者: 核聚 | 来源:发表于2016-09-29 05:13 被阅读117次

    马云说“成功的原因有千千万万,失败的原因就一两个点”。如果我们相信这个判断为真,那么导致失败的这“一两个点”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足够大的问题,甚至是头等重要的问题。因为,一旦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掌握了这一两点,那么这个人或者这个企业不但可以更有效的控制失败风险,而且会大大增加成功率。这一两个点就是通向成功的“芝麻开门咒”。

    所以对于任何真切的想要有所成就的企业或者个人,即便要付出再大的代价,也要找到这“一两点”,找到决定成败的密码!因此,这个话题,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在这些伟大的创业者的言论中,表明他们对这个问题在进行不断的思考。

    要想将企业从每日的生存竞赛中解脱出来,唯一的方法是:做到独一无二?

    另外一个伟大的创业者,也曾表达过跟马云极为相近的企业成败观。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智者,彼得·蒂尔。他认为,成功的原因多种多样,失败的原因却相同,且只有一个。

    彼得·蒂尔在《从0到1:开启商业和未来的秘密》这本名著中写道,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以下面文字作为开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在商业中,情形恰恰相反。企业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每个垄断企业靠解决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而企业失败的原因却相同:它们都无法逃脱竞争。”

    那么如何逃脱竞争?彼得·蒂尔举了微软和谷歌之间竞争的一系列例子之后,得出的结论是,“要想将企业从每日的生存竞赛中解脱出来,唯一的方法是:做到独一无二,获取垄断利润,如苹果公司。”


    这些伟大的创业者,讲了许多流传甚广的名言(所谓名言是指流传甚广、或者听起来很有道理),这些名言之间有些时候相互支持,有些时候自相矛盾,包括此人名言与彼人名言之间的矛盾,或者明确的驳斥。正如马云所说,“有一天如果你成为了成功者,你讲任何话都是对的”。

    马云的观点是基于自己经历的直觉断言,如同他说的许多话一样,而无需加以论证。

    彼得蒂尔举了一系列的案例进行了论证:

    企图在竞争的世界里分一杯羹,最终结果是利润被削减,竞争更加激烈,最终靠价格战,撑不下去的公司就只有出局。错位竞争同样需要付出巨大代价,微软和Google分别在系统软件和搜索领域各树一帜,都各处于行业垄断地位。

    随着事业发展壮大,它们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彼此身上,结果微软的Windows系统遇上Google的Chrome OS,必应遇上Google搜索,Explorer浏览器与Chrome浏览器针锋相对,Office办公软件和Docs办公软件争得不可开交,微软的Surface平板电脑和Google的Nexus平板较劲。竞争的结果是苹果公司崛起,压倒了它们的优势。

    但这个论证是不充分的。如果增长(尤其是利润增长)和创造价值可以作为衡量企业成功的一般标准的话,显然,有无数的非垄断的企业是成功的。它们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垄断型企业。这些企业所作的事情不但不是垄断,而是有大量的模仿。无论是产品形态上,还是技术上,还是企业的组织形式上,都存在着广泛的模仿。由此似乎可以驳斥彼得·蒂尔的企业成败说。

    而彼得蒂尔的说法仍然是深刻的和自洽的,这是因为它对企业成败的定义是极为苛刻的:即一个企业的成功,不但实现了增长和产生社会价值,而且它还要从每日的生存竞赛中解脱出来!但显然大多数企业都无需做到这一点,大量的为社会创造价值提供就业岗位的企业,它们都不属于这个类型,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可能是这种类型的。能够实现垄断的企业必定在总体上占少数的比例。

    总结起来,毋庸置疑,在上述成败论述中,马云和彼得·蒂尔都是真诚而深刻的。只是在企业失败的共同原因上,马云虽然说了原因只有一两点,但却没有说出那一两点是什么;彼得蒂尔说了企业失败的唯一原因是无法逃脱竞争,但它的对企业成败的定义太苛刻。这个问题不但对创业重要,对个人成长、对个人事业的发展同样重要,因为他们背后是同样的原理。

    最值得怀疑的是:

    为什么导致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而导致失败的原因却很少呢?

    为什么在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上会有不对称?

    用来解释成功的因素,为什么不可以用来解释失败?

    我们一般的思维是:解释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取得成功的因素,也可以解释它的失败。例如,小米在最初的时候把智能手机的性价比做到极致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2015年之后小米手机的性价比谈不上极致了,所以市场占有率出现了明显下滑。这里做到极致是成功的原因,没做到极致就是失败的原因。极致程度同时跟成功和失败相关。

    我们再把这个思考延伸下去,举一个更恰当的例子。

    Bill Gross是硅谷有名的创业家,他创建了100多个公司,其中最著名是闻名硅谷的IdeaLab。2015年,他在TED演讲上做了分享,题目是《创业公司成功的最大要素》。在这个演讲上他试图回答两个问题:

    what makes companies succeed the most?

    是什么使得一个公司取得巨大的成功?

    what factors actually matter the most for startup success?

    创业公司成功的最大要素是什么?(演讲题目)

    Gross调查了200个公司,其中包含很成功的公司例如youtube/airbnb/google等巨头,也包含很失败的公司。他发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一致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时机!

    他用“时机”解释了几个典型公司的成败。

    拿Airbnb 举例,我们都知道它很成功,但最初很多聪明的投资者都没有投资,因为觉得:“没有人会把自己家租给陌生人”。当然,用户证明这种想法是错的,但它成功的原因中,除了有一个好的商业模式、一个好想法,超棒的执行力外,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时机。Airbnb 恰恰创立于经济周期中的“经济萧条”时,人们非常需要额外收入,这也许有助于人们对钱的渴望,超过他们不想把房子租给陌生人的想法。

    而Uber 类似,它需要司机加入系统的“时机”如此完美:大量司机正寻找额外收入,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然后是Gross本人的失败案例。他们开了家叫 Z.com 的在线娱乐公司,当时,Gross曾对它特别兴奋,融了足够多钱,还有超级棒的商业模式,甚至令人难以置信地签下了一堆好莱坞天才级人才加入。但 1999 年到 2000 年间,宽带普及率太低,用户要在线观看视频很不容易,你把编解码器放到浏览器,并帮用户做完所有事,最终这家公司在 2003 年倒闭。

    然后呢?仅仅两年时间,Adobe Flash 解决了编解码器问题,美国宽带普及率也超过 50%,YouTube 完美抓住了这一时机。事实上,YouTube 最开始时都没商业模式,他们甚至都不确定这家公司能否活下去。但最终结果是,YouTube 真的赶上了非常非常棒的时机。

    Gross总结道:行动力很重要,想法也很重要,但时机更重要。那么怎么评估时机?看用户是否真的已准备好接受你提供的东西,并且你自己要对时机这个问题,有百分之百的真诚,不能去否认你看到的任何事实性结果,我的意思是:如果你有自己非常喜欢,也是你很想把它往前推进的事,你就要在关注“时机”这件事上,非常非常诚实。

    Gross认为,包含时机在内,影响企业成败的最重要的五大要素,依次是:第一,是时机(timing)。第二,是团队和执行力(team/execution)。第三,是想法的可辨性(Differentiability)和独特性,或者说创意。第四,是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第五,是资金(funding)。

    这五大要素给出了评估一个公司的五维模型。既可以解释或预言一个公司的成功,也可以解释或预言一个公司的失败。

    后面三个因素的源头都是团队,团队产生创意、团队选择或者创建商业模式,团队寻找资金进行融资或者产生现金流。事实上,即便是时机,虽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团队可以选择时机。如果是这样,团队才是核心,团队的学习和创造能力,就是一切!

    我们再回到这个系列文章开篇的那段话:

    “我不断地看到有些人在生活中越过越好,他们不是最聪明的,甚至不是最勤奋的,但他们是学习机器,他们每天夜里睡觉时都比那天早晨聪明一点点。”

    这段话,既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公司。它背后有一个更简洁的原理:

    是否是超级学习者(学习机器),是人生和企业成败的第一因。

    当我联想到更多的人更多的企业时,我发现这句话总是成立的。

    我们拿这个原理来解释马云和阿里巴巴。

    马云:我是犯过无数错误的人

    阿里为什么走到今天?

    我们可以用许多因素来分析和解释。

    但最核心因素就是创始人马云。

    马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口若悬河,思维高度敏捷,表达能力极其强悍。

    在这强悍的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背后实际上是马云的超级学习能力。

    马云是一个超级学习者,他得重要方法就是从错误和失败中学习。

    他不回避谈及自己的失败和错误。例如:

    “2001年,我犯了一个错误,我告诉我的18位共同创业同仁,他们只能做小组经理,而所有的副总裁都得从外面聘请。现在十年过去了,我从外面聘请的人才都走了,而我之前曾怀疑过其能力的人都成了副总或懂事。我相信两个信条:态度比能力重要,选择同样也比能力重要!”

    吴晓波专门写了一本书,名字就叫《这些年马云犯过的错误》。

    吴晓波所罗列的这些错误远远小于其总体。马云在多个场合表示,“若有一天,我要写关于阿里巴巴的书,内容将是阿里巴巴的一千零一个错误。”他不断提醒大家,应向成功人士学习错误,汲取教训。甚至错误这个概念都过于轻描淡写,马云说,“我是犯过无数错误的人,今天阿里在前面15年内至少有100多次灭顶之灾”。也就是说平均一两个月,阿里就会面临一次重大危机。

    马云作为超级学习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与时俱进,不断迭代自己观点。

    马云甚至常常推翻自己以前的观点,例如在长达10多年的时间里,马云一直说“阿里要做到102年,要成为跨世纪的企业”。但在2016年,马云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他说:

    “不管包括阿里巴巴也好、百度也好、腾讯也好、亚马逊也好、Google也好,我们这些人都是幸运的结果,我们都是在合适的时候做了合适的选择,碰上了合适的人,进入到了今天。但是我们最大的挑战,昨天各种各样的偶然必然,大家去讨论,我们最重要思考的是如何再能够坚持十五年到二十年”。

    这一,最后一句话的动词是“坚持”,而且不再是102年,而是十五到二十年。

    几个月之后,他说“十年以内我们未必在,可能三年内就不在了”。

    这段话是马云在2016年召开的“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十周年专场:10人看10年”的会议上,回应俞敏洪的演讲时说的:

    “推翻三座大山,把地主弄死,农民不一定富起来。微软、IBM这样的公司面临的挑战依然非常大,阿里巴巴也一样。俞敏洪讲我们这些公司十年内可能在,一百年内肯定不在,教育会在,新东方会在,这里犯了两个逻辑错误。第一个逻辑错误,十年以内我们未必在,可能三年内就不在了,现在哪一个互联网公司真正能红三年?很难。第二,教育在,新东方未必在,这是两码事,教育不等于新东方,但是教育肯定会在。人类社会有两个行业永远活的很长,一个是宗教,一个是教育。很重要的一点,他们坚信有敬畏,也有感恩,所谓真正信仰的力量和信念的力量。”

    为什么马云不再提102年的企业了?原理很简单。做企业的人,无论多么客观,仍然在大多数时候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例如以前曾经一度盛行“基业长青”,企业做大做强,等等。如果在更大的范围看,或者从社会大众的角度看,并没有多少人在意一个公司的死活。只要一个机构能够提供好的产品、好的服务,我们就去买那个产品和服务。至于是哪个企业、哪个公司提供的服务,并不重要。总之,我们是要带给我们好的感觉的东西。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公司的生死存亡从来不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必须实现服务和产品的不断进化,或者满足或者引导人们的需求。

    马云的对阿里巴巴态度——从102年企业到可能十年内、三年内就不在了,不是说他对阿里的未来持消极态度,而是意识到了社会与时代的变革如此迅猛,只有不断的变革和适应才是唯一的选择。对于这样高速变化的时代,对于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是严峻的挑战。

    马云对待创业失败学,是一以贯之。在这两年创立的湖畔大学里,马云仍然以失败学为宗旨:

    “很多比我们更聪明的人,更能干的人,一个个都死在前面,在战场上活着的人才是胜利者,活着出来的人才是成功者,有些死门是不能进去的。湖畔大学就是告诉你,有些事情是不能干的,有些事情是要抓住的。”

    马云犯过“一千零一次”错误,阿里从100多次“灭顶之灾”走出来扛过来,原因是什么?只有一个原因。马云是超级学习者,他的团队是超级学习的团队。我们不知道阿里还能走多远,但可以确定的是,正是因为马云是超级学习者,才从无到有的创建了阿里,并从100多次的灭顶之灾中起死回生,从“一千零一次”错误中进化!

    阿里的核心基因:从错误和失败中学习。

    彼得蒂尔说,“早先的错误决定一旦做出(比如选错合伙人、挑错员工),之后就很难改正。而要纠正这些错误,公司可能面临几近破产的危险。作为创始人,你的首要工作就是打好基础,因为你无法在有缺陷的基础上创建一个伟大的企业。”

    这被称之为“蒂尔定律”:

    基础没有打好的初创企业是无法挽救的。

    阿里的基础是什么?阿里的基因是什么?是学习和创新。

    实际上,从阿里创立之初,这一基因已经形成了。

    “刚创业的时候,我们18个阿里巴巴的创始人,十六七个都对金庸小说特别喜欢,金庸的小说充满想象力,充满浪漫主义和侠义精神。尤其是侠义精神,替天行道,铲平人间不平之事。”马云说。

    马云从小痴迷两件事:一是英语,一是武侠。他熟读金庸的武侠小说,阿里巴巴办公室以金庸小说的武林圣地命名:马云的办公室叫“桃花岛”,会议室叫“光明顶”,洗手间叫“听雨轩”。阿里巴巴的价值体系,先后被称为“独孤九剑”和“六脉神剑”。

    阿里巴巴每个员工都有个“花名”,要出自武侠或玄幻小说中的正面角色,花名可以剥除职位高低的权利感差异。马云选的正是“风清扬”。

    风清扬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世外高人,是金庸《笑傲江湖》里独孤九剑的传人。令狐冲得传风清扬的独孤九剑,而笑傲江湖。

    独孤九剑的创始人却是另一个在金庸武侠中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独孤求败。

    独孤九剑的精髓却是风清扬说出来的。风清扬在教令狐冲的时候说了这样一段话:

    “哈…………..!刚才我使的那几招叫‘独孤九剑’,每一式都是从败招中变化出来的,武林里能从败中求出道理的又有多少人呢?你要谨记,将来可能会帮你逢凶化吉的。虽然我教了你点功夫,我看也不必师徒相称了,咱们就做个好兄弟吧。”

    马云自称风清扬,自然,他懂得独孤九剑败中取胜的蕴含。

    但是,一个人从武侠小说获得人生事业的熏陶、启发和力量,固然可能,但刻骨铭心的教训,只能来自切身经历——阿里的“灭顶之灾”和一千零一个错误。

    彼得蒂尔说,“最有价值的公司始终鼓励发明创造,而这是开创阶段的典型特征。这使我想起另一种对于创业不太明显的第二层定义:只要公司创新,创业就没有结束,一旦停止创新,创业就结束了。如果创业时机正确,你能做的远不止创立一个有价值的公司:你可以把握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使其向着创新的道路发展,而不是囿于已有的成功。你甚至可以使创业无限延续下去。”

    阿里最大的基础是马云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以及团队对此的认同。从中国黄页到淘宝到支付宝,阿里一直在创新中试错,从错误中学习。在创新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正是这种学习的基因,使得阿里从一系列的错误和名顶之灾中进化到今天的局面。

    与之相对照,不善于学习的人,不要说从错误和失败中学习,就是对趋势也不敏感。

    吴晓波在《淘汰人的从来是工具而不是年龄》中写道:

    “最近这几年,我的很多同辈朋友,都开始患上了‘淘汰恐惧症’。在一次EMBA的课堂上,一位从事珠宝连锁业的70后学生哀叹生意不好做,消费者越来越不可捉摸。

    我问他,你有客户管理工具吗?没有。

    你知道国外新的珠宝服务DIY模式吗?不知道。

    你有鼓励公司里的年轻人内部创业吗?他们懂个毛。

    你用过网银和在网上购过物吗?我为什么要搞这些,那都是秘书的事。

    我说,你把学费退了吧,快点回家洗洗睡觉。”

    一个公司,尤其是公司的最高负责人,一旦丧失了学习能力,那么这个公司就离衰和死亡落不远了。

    对于一个普通人,我们只需要记住这句话:

    我是核聚,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核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是否成为超级学习者,是人生和企业成败的第一因(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xuky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