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二刷这部剧,感觉自己好像又有了一点点新的收获,有了更多想要表达的东西。
剧中给我们呈现了很多对立的矛盾主体,每一个人物都值得考量,每一个镜头都是压抑。
他们是罪人,但不是坏人
最受批判的就是那群以李晓明、陈昌为代表的精神病患者。很多人说精障患者就该被关起来,随机杀人者也活该被处以死刑。可能在此之前我也是这样想的,他们好像就是埋藏在我们身边的一颗随时可以引爆的炸弹,随时都可能成为我们不幸的缔造者。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我好像觉得这样对他们似乎又有失公平。
犯罪入狱的李晓明,被执行枪决前依旧牵挂着自己的家人,接受面见却再无机会。
公园杀人的陈昌,在得知刑期时质问律师为什么不是死刑,绝望而痛苦。
被确诊为思觉失调症的应思聪,蜷缩在康复中心无助地问医生“为什么是我”,尝试工作只是渴望被正常对待。
他们是坏人吗,好像并不是,他们只是生病了,都不知道自己在干嘛啊。
这个世界上没有谁,会想要成为人们恐惧生厌的精神病人。是精障选择了他们,而非他们选择了疾病。
我们需要杀掉的,不是一个李晓明,也不会是任何一个精神病患者,而是导致他们精障背后的各种因素。
不妨问一问,是什么将他们推向了精神犯罪的深渊?
民主法治该如何
一直在帮助我们寻找真相的,是王赦,一个法扶律师而已。在这部剧之前,我从来都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职业,帮助那些人人得而诛之的杀人犯寻求法律帮助。
整部剧中,王赦都辗转在加害者和他们的家属之间,调解加害者家属与受害者家属之间的矛盾,帮助他们重回社会。似乎他已经完完全全地站在了受害者家属的对立面,站在了所谓正义的对立面,以至于被冠以冷血、残忍的修饰语。被羞辱,被排斥,被网暴到家庭都差点支离破碎。但是他又何尝不痛心那些失去生命,失去家人的受害者呢?可正是因为在意,他才一直在寻找造成随机杀人事件的各种因素,想要探寻背后的真正原因啊。
枪毙一个李晓明换不来受害者的重生,我们该做的应该是阻止随机杀人事件的再发生,少一个受害者,少一个受害者家属。
记忆中,他自己曾经也差点成为了那些杀人者中的一员。仅仅因为自己迟到了两分钟,才幸运地没有搭上那辆去火拼的车。他说:
不是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有些人一生下来就是在不断被否定中成长。
陈昌是,应思聪是,他也是。只是他比较幸运的没有溺死在他人的否定的浪潮中。
也许正如他所猜测的,陈昌想要杀掉的,可能只是童年时期的自己。在李晓明被处以枪决时,作为辩护律师的他没有接到任何通知,或许他的处死,也真的只是政府给社会给舆论的一个敷衍交代,那么民主法治又该如何呢?
他没有错,却差点成为了理想信念的牺牲品。
一个人如何感同另一个人的身受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就是受害者家属。
宋乔安是媒体人,也是受害者家属。儿子的离开成为了两年里整个家庭不敢提及的痛。乔安沉浸在失去儿子的过分自责和悲痛中,却不被他人理解,丈夫出轨,女儿早恋,原本美满的家庭也差点分崩离析。某个镜头时偶尔也会埋怨她的固执,埋怨她们对李晓文一家穷追不舍、舆论中伤,埋怨她们对律师恶语相向......但是设身处地,自己若为他们中的任何一员,又能做得多好呢?
失去家人的悲痛,他人如何能感同身受?如果将这发泄悲愤的途径都残忍阻塞,那么接下来的生活又叫她们如何面对。
她们不放过加害者家属,又何尝放过了自己。
有罪还是无罪?
那么与受害者家属相对立的另一个群体,就是加害者家属了。
其实子女之于父母,本就是独立的个体啊。不否认有一些三观不正的人渣父母,将孩子带入歧途,但是剧中无论是李晓明的父母,还是陈昌的妈妈,剥去犯罪者家属这层外衣,他们也只是这个社会上众多辛苦劳动者中平凡的一员啊。只是恰好,和那些受害者家庭一样,悲剧也选择了他们。原本还算平静幸福的生活,也随着儿子枪声的响起一并覆灭。除了外界的谩骂,还要遭受良心的谴责,他们也早已被社会观感和自我良心,宣判了无期徒刑。
就像李妈妈所说的:
世界上没有一个爸爸妈妈,要花二十年的时间去培养一个杀人犯。
试想,有哪一个父母,会将自己的儿子和一个杀人犯联系在一起呢?
没有对错,也不要批判,好人和坏人,谁的心里又能有多明确的标准呢?只能祈求如果这个社会多一点宽容和理解,就会少一点这样的悲剧和不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