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高期望文化在新课堂如何落地?

高期望文化在新课堂如何落地?

作者: 汉中东辰初中部 | 来源:发表于2020-10-20 19:13 被阅读0次

    作者:王红顺,转载自王红顺老师的简书

    课堂中有时讨论展示低水平重复,廉价掌声过多,这是因为教师对学生高期望文化的缺失。本文探讨了观点:“对学生学习产生高期望,使其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变化。”以及如何在课堂中落地。对我们培养更优秀的学生有所启发。

    高期望文化在新课堂如何落地?

    ​"教师的期望会传递给被期望的学生并产生鼓励效应,使其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变化。"这是著名的罗森塔尔实验结论。

    “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以高难度进行教学,能引起学生在掌握教材时产生一些特殊的心理活动过程。”这是赞可夫高难度教学原则核心主张。

    “大脑就像肌肉,经历高强度的学习体验后会变得更强壮、更聪明。”这是脑科学见解。

    可见,相信学生能挑战高难度任务,对学生学习产生高期望,是有教心学、脑科学依据的。

    课堂容量小,问题碎片化并提示过度,讨论展示低水平重复,廉价掌声过多,个别学生游离课堂之外,对学困生彻底放弃,上述罗列现象已成为某些新课堂通病。这些问题出现或多或少与课堂上教师对学生高期望文化缺失有关。

    那么,高期望文化在新课堂如何落地呢?

    一、课堂上教师对课堂秩序、学困生学习心理预期自身不能降低要求。

    在一些普通生源课堂上,一些教师对课堂秩序、学生学习投入度、学习成效心理预期非常低,在言行上潜意识就表现出来了,“这些学生就是学不会,让华罗庚来也教不会";部分学生游离学习活动之外,认为正常;“课能上完就不错啦",甚至对一些学困生彻底放弃。

    课堂上学困生自身彻底放弃学习多是教师先放弃了学生,学生从教师眼神、行为中是能感知到的。若教师对课堂秩序、教学效果心理预期低,课堂上学生表现会超出想像失控,会一塌糊涂,不可收拾。因此课堂上教师对课堂秩序、学困生学习心理预期自身千万不能降低要求。

    二、课堂上不给学生负面暗示,教师对学生高要求要让学生理解。

    课堂上,教师轻易不要说:"这些是选学,高中招不考";"这些内容课标要求太高,多数学生都学不会";"这次考试题太难,考不好很正常",也就是不给学生负面心理暗示、诱导,务必要用自己高期待言行感染、暗示、诱导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高期待,去接受挑战,去思维冲浪,去跳战自我。

    不轻易放过逃避回答问题学生,对学生多次追问,让学生习作二次修改,让学生答案规范严谨等等,这些举措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教师良苦用心,绝不是教师对自己有成见,有意、故意办难堪、找茬、刁难、难为自己,而是教师对自己高要求,是教师对自己期望值高。只有这样,教师高期待才能得到学生理解、认同,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力、内驱力,达到良好行为效果。

    三、激励、诱导学生自我觉醒,对自己的学习产生高期待。

    要让学生从事例与自身感受中,的的确确对学习、成绩认识从固定形思维转化为成长形思维,内心真接纳并践行之。

    “投入学习——遇到因难——发出求救信号——被无视(无回应)——求救失败一一无法完成——失去兴趣——放弃。",这是上海陈静静博士对学困生成因形象描述。第一时间关注学困生在学习中遇到自身无法克服困难时用肢体、眼神动作发出的求救信号,是打破、斩断成因链的核心,也是学困生从习得性无助中走出来的关键。

    课堂上要满足学生尤其是学困生需要与被需要,感到我是重要的,我被小组团队接纳,有尊严地在集体里生活和学习。

    可见,“我是重要的","真的我能学会","同学会帮助我学会",这种时不时体验到成功喜悦与感悟,对学生自信心保持及对自己学习产生高期待是非常重要的。


    四、课堂上教师要有智慧和策略对每一个学生产生高期待。

    对每一个学生产生高期待,就是教师从内心务必要树立这样坚定信念:从最后一名学生教起,不放弃、不抛弃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比如,提问时,有学生站起来干脆说"不回",就不再理你时怎么办?这个问题实质就是道格.莱莫夫谈到的,如何让全班100%学生参与课堂,杜绝退出,鼓励学生有问必答。

    学生说不会,可能有如下原因,可能是实在不会,可能是带有情绪,不愿回答,也可能是在课堂上只要说不会,教师就提问别的学生,该生就解脱了。

    他的解决办法值得借鉴,要让学生明白,在你的课堂上,若提问时不能说出正确答案,你决不放过,回避、逃脱根本不可能。

    在课堂实际操作中,可釆取如下方法:教师提供答案,学生重复答案,若还是不会,可再重复一次;另一位学生(全班学生)提供答案,第一位学生重复答案,遇到叫的这位学生也不会时,教师可提供答案,让学生重复答案;教师给出提示,学生根据提示找出答案;另一位学生给出提示,学生根据提示找出答案。课下化解学生敌对情绪才能避免出现多次提示仍拒不配合回答尴尬情况。

    又比如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时,一时咔壳进行不下去时怎么办?要思考学生卡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一是因问题中某个词语不理解导致不明问的是什么;二是条件与结论或旧知与新知建构时逻辑推理处现障碍;三是知道答案,但语言表达困难;当然也不排除学生走神不知教师问的问题是什么这种可能。

    当学生不会回答或回答问题卡壳时可采取如下六种提示:提示答案的位置,比如"谁能告诉他在哪里可以找到答案"。下一步该做什么?比如谁能告诉他接下来该做什么?教他所缺旧知识、方法,搭桥或分解问题。某一术语的另一个名字或意思。识别错误,比如谁能告诉他错在哪里。让学生自己说出不清楚不明白地方。要明确的是提示而不是暗示。


    五、课堂上教师对中等生、学困生回答问题答案要高要求。

    先看教师在课堂上对中下等生答案回应误区:

    误区1:学生答案不完整或遗漏重要限制条件时。比如:什么叫平行线?什么叫二次函数?学生回答漏说在同一平面内、a≠0这些重要条件?又比如什么叫名词?学生只回答了“表示人、事、物、地点名称的词,少回答“抽象概念的名称;再比如课文写了哪些花?学生答案漏掉某种花等,即答案不完整。对学生答案,教师随意说出"对"、"正确",接着把完整答案或想让学生说的答案说出来,造成中下等生没有感知到教师叙述答案与自己答案不同,自认为自己回答对了,自我感觉良好,实际上考试时是不得分或要扣分的。

    误区2:学生答案意思对,但没有专业述语表述时。政治、历史学科最为明显,学生用"大白话"说出来。对学生答案,有些教师经常说,"不错,就是这个意思”,接着教师用专业述语向全体学生再翻译成标准答案,这样,真正考试时,中等生答案仍然不规范,因不会、不熟练使用专业述语,一定会失分的。

    误区3:答案句子有语法错误或步骤不完整、表述逻辑混乱时。教师视而不见,仍以肯定为主,造成中等生大考时不能有理有据表达或规范按程序作答。

    误区4:让“概括"学生答案是“举例子",或反之;"让回答下一步骤",学生答的是"整个步骤";让回答怎么"改正",学生指出的是"错误"时。教师内心接纳学生明白、理解了,而没有指出答非所问,长期这样会造成中等生不会审题或忽视审题,这在考试中是非常忌讳的。

    误区5:学生回答时断时续或咔壳时,或刚回答完时。前者有些教师应对是,“不错,已回答一部分",“可能有点紧张,一时想不起来";对于后者,有些教师不留等待时间、不后续追问,立马评价反馈。试想,中下等生断断续续回答问题,这表明中下等生正在思考,学习在真实发生;当学生咔壳时,若予以提示、引导,学生思维才能打开,学生思维才能突破、生长;当学生回答结束时留3到5秒等待时间,促其补充、完善答案,同时对该问题可进行相关追问,这样,中等生才能从就题论题的表层学习走向高阶思维的深度学习。

    总之,对中下等生回答问题的应对是有讲究的,中等生与优等生思维差距,中等生试卷中暴露出问题与教师课堂上不恰当应对有一定关联。因此,教师对中等生课堂上回答问题答案一定要秉持"对就是百分之百正确、对就是满分"的高标要求,切莫为照顾情绪,评价时含糊其辞或表扬过度,造成学生把瑕疵答案误认为完全正确的错觉。年轻教师们切记,课堂上对中等生答案,教师慎用"对、正确"来回应!


    六、课堂上对学生答案要进行多层次追问与拓展,让学生思维运行在能力极限边缘。

    提倡多元追问。一是学生追问学生。通过追问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其主要的学习意义在于持续探究与相互启发。二是学生自我追问。“学生追问自己的意义更多是学习的自我反思、监控与调节,是一种元认知的能力表现。"三是学生追问老师。多为请教质疑。四是老师追问学生。通过教师追问把孩子的学习与思考推向深处,或“孵”出学生的追问。

    引导学生学会有意识追问要加强。加强学生追问自己的问题,例如“我是怎样发现这个问题的?我的计划是否明确,我接下来做什么,我怎样做更好?对于这个任务,完成目标需要哪些条件? 反思一下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方法与步骤,与别人相比较, 觉得是否合理,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等。加强对元认知追问。比如“自已学什么?追问自己怎么学?追问自己学了以后怎么样?前者是对于学习内容的思考,中间是对于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反思,后者是对于学习价值的判断。"

    教会学生掌握并灵活追问问题诀:假、例、比、替、除、可、想、组、何、类。 假就是以以“假如……"的方式追问;例就是让学生举新的例子;比就是让学生比较两个概念或问题的异同;替就是让孩子想一想有什么可替代的;除就是让学生思考"除了……还有什么";可就是问学生可能会怎么样;想,让孩孑想象各种情况;组,把不同元素组合在一起如何;何,就是六何:为何、何人、何时、何处、何事、如何;类,让孩子类推各种问题。

    六、课堂评价上,若学生答案确实超出预期才给掌声,决不能让表扬模糊、廉价。

    当前一些课堂给孩子模糊评价,让孩子不知好在什么地方,同时廉价掌声让孩子患上赞美疲劳症,如恩赐表扬、夸大表扬、模糊表扬、运气表扬:多生都会,叫谁回答,就夸谁;"这个孩子读的太好啦!",好在什么地方学生不知道;一节课竟十余次“棒、棒,你真棒!”;“你太聪明啦,不用动脑你就说出正确答案啦!智商太高了";还有,多个学生举手,只表扬回答这个学生,举手没让回答学生心想,你沒叫我,叫我我也会,甚至比它回答还好,等等。

    一味单调赏识学生,长时间会让学生产生“赞美疲劳”。称赞,就像青霉素一样,是不能随意使用的药剂。使用强效药剂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包括时间和剂量,需要格外小心,否则将会引起不良反应。对于精神药物的使用同样也有规则,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只能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夸奖他们的品性与人格。因为努力和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而品性与人格可以瞒天过海;努力和成就是力所能及的,品性与人格却是人为提高的。如果孩子被称赞聪明,那么他很可能不再原意接受负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因为他不想因为冒险而失去高分,即变得不聪明。相反,如果对孩子付出的努力进行夸奖,那么他们对于艰巨的任务就会更加坚持不懈,因为他们不想因为放弃而变得不够努力。

    总之,"当学生达到教师期望时,可以表示肯定;只有学生答案、表现超越教师的期望值才可提出表扬",有时教师不提示班上学生也会情不自禁、发自内心主动送上掌声。


    作者:王红顺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489b6b77ecf9

    來源:简书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期望文化在新课堂如何落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yadm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