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1日,再平常不过的日子,因西西老师微博里的一段话,我接下来的几天、几个月,甚至一辈子都可能变得不一样。西西老师说:“不成熟“总要迈出第一步才能渐渐成熟。而就是西西迈出的第一步,我向前挪了小半步,让我与书法再次结缘。
说“再”字有点牵强,初识书法得益于我们的应试教育,小学三年级学了半个学期的毛笔,当然,书法老师由语文老师兼任。已经忘记写字的感觉了,应该会是新奇多一点,兴趣完全不沾边,对毛笔的印象一直停留在臭臭的墨汁、不小心弄到身上墨迹的忐忑,以及老师用红笔圈起的一两个相对能看的字上。初中以后,逢年过节,会卖弄地写上几个大大的“福”字贴在家里的橱柜上自我欣赏,就再也没了关于毛笔字的记忆。
现在再提起毛笔,陌生忐忑又有点小激动。开始写大字后,经常有人对我说,写毛笔字你真有情调。其实哪里是有情调。闲暇之余,就是想试着努力坚持做一件事,看看会是怎样的结果。好像我很少会说“书法”二字,总觉得这二字无比神圣,我等凡人不该亵渎,只有那些大家才把资格说书法。再者,在我周围,学习画画的人很多,但写字还真没多少,我对文字其实是有那么一丁丁敬畏的,每个汉字都以它独特的方式呈现出不同的情感与意思表达,多值得传承,而今的互联网时代,书写离我们越来越遥远,而我,却是万万不想丢掉的。
正式开始写大字之前,我摊开纸稍作练习在略黄的格子纸上写了“宁静致远”四个字作为我的before,虽多年没写,但赖于我还算能看的硬笔字我以为写出几个熟悉的字应该还不算困难,但当我拿起笔开始正式书写时却完全变了样。手抖,特别是写“竖”笔画的时候,而简单的“撇”和“捺”写出来也没了想象中的美好,手下的毛笔完全不听我的使唤,我有点傻眼了,甚至有点沮丧,但看看西西老师的笔迹,我又来了劲,我也要写成那样。
3月份的习字主题是“大篆”,主要是临吴昌硕的《石鼓文》,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西西老师向我们解说了以篆书开篇的原因,她说篆书书体是文字的起源,从文字起源部分开始学习,可以系统地学习书法,不致于学习中出现瓶颈。后来读到白谦慎前辈的《与古为徒与娟娟发屋》,其中一句话也很好地说明了这点:“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故楷书妙者,亦须悟得隶法,方免俗气。不作篆隶,虽学书三万六千日,终不到是处,昧所从来也”。笔墨纸砚备齐,学习篆书从叠格子开始,篆书字体略瘦长呈长方形,因此不像楷书等在十字方格中书写,叠好格子,便可以看着帖在纸上“画符”,没错,我曾一度认为篆体看起来就像符咒,墨色的笔迹圈圈圆圆,基本上都不认识,我就是在这样认识的情况下开笔的,就这样,一转眼已经学习大篆一个多月,开始有了自己的作品:一副对联和一篇《石鼓文》,一次又一次的不满意让我写了一遍又一遍,虽然最终还是觉得有些欠缺,但我知道,我学习书法时间较短,想要写出好的作品还需要以后几十年的努力和不断练习。这段时间的写过字的纸已经很厚,我都折好放在固定的位置,写过字的纸不是废纸,也是一笔财富。这一个多月,书法于润物细无声中带给我很多改变:
专注意识:向来三分钟热度的我现在能坐到桌前四五个小时不停地书写,虽然会有腰酸背痛,但写字带过我的成就和满足感却远大于此。曾经有一次晚上十点钟,想偷懒躺倒床上去,后来想想就觉得一个小时也是可以写写的,一个小时很快过去,我慢慢投入其中,看看表,觉得再写一个小时也是可以的,后来就有点欲罢不能,写到凌晨二点多才洗笔睡去。朋友曾多次说“认识你这么多年,还没有见过我这么努力执著地做一件事呢”。……其实也曾半夜三更在被窝里拿着手电筒学过高数,哈哈。
平常心:西西老师就有这三个字的闲章,习字之初很难深刻地理解这三个字的深刻意义,经常会为了哪个字写不好或看不到自己的进步而烦躁郁闷,经过西西的指导与鼓励,我越来越能以平常心看待写字这件事了,相应的,这种平常心也越来越开始主导我的生活。
知识储备:“懂得鉴赏,首先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通过越来越得心应手地书写,并接触书法方面的书籍,我的观念里不再只有王羲之,柳公权,颜真卿。苏轼、赵孟頫、卫夫人、李斯等极富名气的书法家也开始出现在我的世界里,看他们的作品,我不在只浅薄地停留在楷书行书的里,而会去留意作品创作时的背景。
正如蒋勋老师的《汉字书法之美》所言:汉字书法之美,不仅在指腕之见,而且“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最终成为“与自己相处最真实的一种仪式”。
写字在表,而书法的精髓在于人字合一。
世事烦忧,写着写着会发现,一旦你走入书法,全身心的投入进去,世界就是你一个人的。
以上是习字一个多月我浅薄的认识,而我与书法的故事还有很长很长……
(另附上我的大篆作品,期待今后的小篆、隶书、楷书……还有我们书展)
我与书法的故事 我与书法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