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思维30讲——梁宁
产品思维30讲
说实话,梁宁的课听的我非常震撼。
是非常。
当然这完全是主观体验,你之蜜糖我之毒药,每个人观感不一样,听完之后收获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但还是强烈推荐大家去听。
今天先介绍一个案例,用户体验与结婚教练。
01 见
如何观察和判断一个人
从外到内五个层次
一、感知层 身材、外貌、口音、衣服搭配
二、角色层 银行职员、军人、公务员、老师、医生
三、资源层 财富资源、人脉资源、精神资源
四、能力圈 跟一个人的存在感息息相关
五、存在感 一个人的内核
存在感,就是他对他自己为什么而存在,到底是怎么感知的。
什么状态下,他的存在感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什么时候他会不爽或者是烦躁?
存在感至于人就好像生存至于动物一样,是出发情绪和推动行动的开关。
狮子为什么要去咬长劲鹿,其实狮子也很吃力、很勉强,但是必须厮杀下去。
因为饿,因为生存条件不满足,生存的需求在驱动它。如果它吃饱了,它才不这么费劲呢。
一个人为什么奔波、焦虑、不安,机关算尽,上蹿下跳?
其实是因为他的存在感还没有被满足。
所以,就像生存驱动动物奔波撕咬一样,对存在感的寻求,以及不安全感,也在驱动男人、女人思前想后、废寝忘食、找人找事找钱,去满足自己,去确认自己的存在感。
动物在奔波和厮打中强健了自己的肌肉,一个人是为了不断地强化自己的存在感,在左冲右突里扩充了自己的能力圈。
如果一个人的存在感满足了,其实他的能力圈就不会再扩充了。
就好像许多女人结婚了就不化妆了,男人满足了就不奋斗了一样。
因为扩充能力圈其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你想狮子为了吃饭去杀长劲鹿,其实它挨打也是极其痛苦的。
02 感
第一讲的内容对我来说,就非常震撼。
这节课我听了三遍,文本看了三遍。
因为她说到了一个我的痛点:存在感。
这个三个字,是我一直苦苦求索的内核。
我换工作,写文章,看书,吵架,跟外界碰撞,就是因为我不知道我是谁。
从之前没有意识到我是谁, 到现在意识到了,却找不到自己,真的是十分痛苦。
身边的很多长辈都跟我说,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啊,你为什么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问题的重点就是“我”不是“所有人”。
我不想跟“所有人”一样。
原来这就是存在感。
原来是我的存在感太弱了。
03 思
梁宁的这节课,从结婚教练教人怎么去判断适配的结婚对象开始,引出了观察一个人的方法论,由浅到深的五步法。
感知层和角色层,这都是浅层关系,这大家都能看到。
资源层,有些人已经无法分辨了。
看不到一个人的精神资源。
想想大学毕业的同班同学,10年前大家都是一样的角色。
10年后呢,周围的资源把曾经的同窗推向了哪里,你又到了哪里?
而能力层和核心的存在感,才是推动一个人走向自我的最终必杀器。
现在我终于知道了自己的核心问题,就是能力不足,存在感缺乏。
原因在哪里?
角色化。
04 行
如果带领一个团队,角色化每个人的做法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只有这样,团队才能运行良好。
但是如果对于一个个体,角色化痕迹非常重,就不是什么好事。
我是一个妻子,一个母亲,一个女儿,一个老师,这都是我的角色。
我每天起床睁开眼睛之后,就想到去上班,去履行老师的角色。
下班回家之后,带孩子,履行母亲的角色。
我有很多个角色,唯独没有我自己。
我是不是想上班?是不是真心地喜欢教别人?是不是喜欢带小孩?甚至是不是真的喜欢小孩?(而不是生下来以后才问自己这个问题)是不是喜欢做家务?是不是真的想结婚?
我都没有问过自己,这是能给你带来愉悦的事情吗?
这节课让我思考我的内核,思考我的存在感到底在哪里?
哪些事情是让我能愉悦到爆炸的?
哪些事情是让我不爽到骂娘的?
又有哪些事情是让我愿意不眠不休,全身心去投入的?
感谢梁宁,给我指了条明路,让我走上了正道。
以后,我会多问真实的自己,而不是问我的角色,你到底想要什么?
找到自我,从去角色化开始。
我用的见感思行写作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