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在2019年三四月左右的一段时间,一个新的名词“夸夸群”及其背后所延伸出的文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其热度伴随着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达到顶峰,却又在互联网无数更大的风潮中渐渐消退。如今,站在热度褪去的当下,我们似乎可以用一个较为冷峻客观的视角,来廊清这一现象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一般认为,豆瓣一个创建于2014年的“互相表扬小组”是如今各类“夸夸群”的滥觞。
一、夸夸群“无论说什么都会被赞美”
在许多人的眼中,诸如清华北大复旦这样的名校,其在校生或许不会满足与求夸这样的“低级趣味”,但在复旦大学2015级信息学院的郝西哲看来,夸夸群是“欢乐的源泉”,作为复旦第一个“夸夸群”里的第九位成员,郝西哲是较早一批体验到“夸夸群”魅力和魔性的学生。起初,复旦校园内兴起的“夸夸群”,源于微信群友的一句“我想被夸”,而最开始的夸赞模式,也仅仅停留在根据头像、姓名、发言风格、标点符号等进行夸赞,即使如此,仍旧使得群成员们大为震惊,“这么点乱七八糟的事也能被夸”一句,怕是道出了不少复旦学子乃至“吃瓜群众”的心声。

的确,在夸夸群中,求夸的看似都是些无足轻重的小事:室友是女的求夸,今天坚持没吃米饭但忍不住吃了甜点也求夸;单纯打一行“Xswl”求夸,在办公室睡着,主编走过便鲤鱼打挺睁开眼也求夸……但“思路清奇”的群友总能找准角度给出夸赞:室友是女的?“为什么女生一定要和女生做室友?为什么学校不分配男生和女生做室友,大家都习以为常,但只有您让大家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说明您善于反思和质疑当前高校的制度!”
坚持没吃没米饭但忍不住吃了甜点?“不吹米饭,容易低血糖,在血糖降得过低的紧要关头,摄入适当糖分,既达到了控制热量摄入的目的,又饱口福,夸!”"有减肥意识,又懂得过犹不及,这是完美的中庸之道,是中国的大智慧,夸!”

鲤鱼打挺睁眼应付主编查岗?“先打挺后睁眼这一不同寻常的操作顺序说明:1、虽然惊恐但依然能保持淡定闭着眼。2、困意十足却依然坚守岗位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好员工,夸!”
正是由于什么都能夸、什么都能夸到位,所以很多时候夸夸群也成为了供人们倾诉忧愁、排解压力的净土,虽然每次被群友夸奖后,事情并不会在真正意义上得到解决,“但听大家互相开开玩笑,就很有意思”。在华科新闻学院大三学生马金瑞看来,群友们提出的事情本不值得被夸,但在被夸后获得暗示,“你目前面临的事情也没有那么糟糕,至少有一些自己没发现的值得欣慰的一面”。

二、“夸夸群”缘何风靡校园
虽然确切来说,“夸夸群”的风靡不仅仅局限于大学校园,但它的风行壮大却始终绕不开大学。大学校园开放包容的学术气息,确实让年轻人的思想得以奋飞,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实生活也给年轻一代带去了沉重的学习和工作压力,他们迫切的需要放松、派遣。相较上一个时代,如今95后一代的大学生,表达个人情绪的方式产生了很大变化。过去的表达一般局限于熟人之间,而新生一代的喜怒哀乐,都可借助互联网表达。而互联网作为一个身份符号化、模糊化的地界,天然的就具备让人放下“矜持”“顾虑”的属性,青年们很容易在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放飞自我”。
但正如事情有外因也有内因一样,互联网的确是给人们表达自我、彰显个性提供了便利,但缘何有如此之多的人,需要在互联网上寻求他人的赞许和夸奖呢?

三、“衣食足,而知荣辱”
其实,学生乃至更宽泛人群的“求夸”行为,正是缘于在生活中缺少被夸赞被激励的体验。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出,当一个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被满足后,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就成了最强烈的需求。
然而,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不仅强调自谦,亦不推崇对人的夸奖,从“贱内”“犬子”这样的对亲人低调的称呼,到“不彰己功不矜己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文化菁华,对于一个人而言,固然不喜欢被夸,而夸人似乎也显得有违其操守。这还只是社会层面;放诸于家庭层面,则无论是家长或者子女,就更吝于向对方送去真心的夸赞了。对于父母而言,不夸或者少夸子女是为了防止孩子骄傲自满,而对于子女来说,或许羞于开口,倒占了大半的因素。

因而,当人们发现了在互夸中可以得到远胜以往的正面反馈和良好体验时,“沉迷互夸无法自拔”也就不是难以理解了。互夸不仅把有相似需要的人聚集在一起,满足了他们的社交需求,群友之间的互相夸赞更是极大了弥补了人们平时较少被夸赞的心理遗憾,满足了他们的尊重需求。
因此,在夸夸群中求夸,感受新鲜有趣好玩固然是一点,也未尝没有寻求个人尊严和自我价值认可的因素包含在内。我们可以想见,当一个人无论其优点或者缺点,荣耀抑或遗憾,都能得到他人毫无保留的认可和赞许时,所带给他的信心上人格上的支持,该有多么巨大。

【结语】
如果对夸夸群作一个教科书格式的评价,那或许会是“夸夸群的出现,填补了时下青年精神需求亟待满足的空白……”。但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一个人吃VC片固然没什么,但如果他平时的饮食摄入就能满足岂非更好;同样,让鼓励成为一种常态的文化,让孩子从小就在鼓励中不断进步和成长,是不是要比在“夸夸群”中寻求鼓励赞扬更好一些呢?如今,不论大人抑或儿童,不仅追求物质上的丰盈,更向往精神上的认同,尤其是对于儿童而言,一句赞许、一句鼓励、一个微笑,都比玩具和零食更能让他开心。我们也由衷的希望,在未来,不论是儿童还是大人,都可以在需要时,及时得到认可、鼓励和赞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