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位资深教师在去年推荐我阅读这本书,巧合的是在那不久之前,在网上看过几遍本书翻译者洪兰教授讲述男女大脑里的不同,带来行为上的差异一段视频,感觉受益匪浅。随即果断购入这本由史蒂文·约翰逊所著的书。
我将永远困惑,也永远寻找。困惑是我的诚实,寻找是我的勇气。(周国平)
我的真理啊,真理是没有的。
当然,没有真理并不妨碍我怀着一颗炙热的心去探索未知领域,古旧的经典著作读了一些,偶尔也看一下如今科技最前沿有些什么发现。
作者说,“你无法想象从一堆相互连接的神经元和它们发射的形态中得出了独一无二的你的心智。”人与人的大脑看上去差不多,但人和人的行为又有着极大差别,这是为什么呢?
科学告诉我们,想法不一样时,大脑里分泌出的化学物质(比如肾上腺素、可的松、内啡肽)就不一样。这就很好的解释了古人所云,“性格决定命运。”现在又有很多新的研究发现癌症与压力、心情等心理因素有关。当然,我并没有看过这些研究,不过根据生活的经验,也持有同样的理念。
作者将一百年前佛洛依德的理论和如今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做对比,很多想法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越了解本性(先天),我们越能改进自己(后天)。”这和弗洛伊德的理论何其相似,他主张将很多心理疾病归结于童年的因素,分析出病因是治愈疾病的第一步,只有明白了形成的原因,敢于面对心理问题,问题就不再可怕。
佛洛依德把自我看成混乱的竞争驱动力,甚至输掉的驱动力也并未消失,可能藏匿到意识下操作。而现代神经科学所描述大脑内在情形:有一群各自独立的模块在竞争、抢着要控制有机体,每一个模块都有它自己的胜出优势。
我们的生活受到潜意识心智活动的塑造。不过是我们并不知道它的存在,原来大脑内不是东风压到西风,就是南风战胜北风,根本不是理想中和谐运行的状态,每个模块都要竞争控制有机体。
剧作家廖一梅曾说,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可见文学家早就明白,了解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儿,但是一旦了解了,我们能够认清生活的真相,那距离热爱生活可能也就不再遥远,了解或许是解决的前提。
作者为了找出短如一个念头的大脑心智处理历程,将自己送上了核磁共振仪。扫描后作者说,“我終於發現我不是愛因斯坦。”愛因斯坦的大腦在下顶叶的地方特别大,可能构造不同是他具有超强的空间 逻辑能力的原因。而大多数人,并不是天才。
休息一会儿,我放下手中的手机,剥几个橘子吃。橘子的甜度很高,这让我想起在马陆葡萄园摘葡萄时候和果农的聊天。果农对我说,现在可以按照消费者的口感,培育出不同甜度的葡萄。
科技发达到如此程度,还可以再进一步。药物学家已经发现锂盐治疗躁郁症比任何谈话都有效。不久的将来,也许我们能造出诸如开心丸之类的东西,体内分泌不出让自己开心的化学物质,那就人为调整到理想状态。
我再次想起《未来简史》所说的,用力量换取意义。科学告诉我们,“我们所感受到的情绪其实是身体中几十种生理和化学物质的总和。”人就是化学物质?意义确实应该被舍弃,追求无穷的力量?
现在看到的情形确实是,别家孩子都在上辅导班,所以我们家的孩子自然不能屈居人后。人类的自我意识在选择自己的行动上其实大部分时间是无能为力的。
长久以来人类都自以为高于动物,人有精神有思想意识,其实人并也没那么高级?我身上的肉和今晚吃下肚的烤羊排并没本质区别,人脑和羊脑也不过都是由化学物质组成。
不甘心啊,我会写文章,可羊不会写!
哲学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包括自由意志是否存在,只有等待科技占领原本属于哲学的领地后,才能给出比较令人信服的答案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