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发生的时候,我刚开始高三复读,震惊电视里面播放场景的惨烈,一个现代都市地标建筑的消失,近3000人的死亡。到后来美国宣战,阿富汗进入了我的视野,一直认为他的战火与我关系不大,但是翻开了这本书,我的认知被刷新了。
这本书是阿富汗首位女性国会议员法齐娅.库菲所著,书中留下了17封给女儿的告别信,但主要穿插的是法齐娅从出生到2010年的人生传记。告别信有点“鸡汤”,主要强调的是对女儿的爱与希望、对人生意义思考、对阿富汗的热爱等内容。人生传记也仅从法齐娅的视角和认知讲述了她近35年的生活经历。1975年法齐娅出生了,三岁半时她的父亲被杀害了,很快她转入了流亡的生活。在经历了求学受阻、姐妹被殴打、胞兄被谋杀、母亲去世、婚礼的压抑、女儿出生、丈夫被捕,尤其这些事情发生在社会主流环境男尊女卑的前提下,仿佛很多不幸的事情都降临在这个女人的身上,她没有《向前一步》谢丽尔.桑德伯格的社会环境、没有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学习经历,但是她以她不屈的意志、坚定的信念,走入政界,为她的信仰发挥力量。
感恩家庭的扶助
书中对于她的流亡生活和身边人的遭遇有详细的描述。对比其实能发现以下三点:首先,法齐娅应该出生在阿富汗上层社会,关于小时候家境的描述,求婚过程中兄长对于她丈夫的挑剔,都验证了她的家庭条件良好;其次,法齐娅的兄弟姐妹不少,而且作为排行第19的孩子,有兄长在新环境下成功掌权,身边出现过警卫人员,所以在她流亡的过程中,其实条件不算太糟糕;最后,她能成功的当选议员,有一部分是她原生家庭的力量,父母亲对于她的教导,父亲遗留在政界影响力,亲族的帮助,家族从政的传统,这些都是她的家庭带给她的。她的成就其实不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胜利,而是“虎父无犬子”的传承。现在很多的文章都在批判家庭对于人坏影响,这只是一方面。从优势理论的角度出发,难道我们不应该看到家庭对于人的好影响,并放大她。
感恩和平的可贵
对于战争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等感知中,也只是认识到在几十年前,祖国遭遇一场浩劫。战争离我很遥远,那是上世纪的事情。书中描述了战争爆发的过程中,炮弹、机枪在她身边出现,死亡的镰刀似乎一直就在她的身后。在那样的环境下,腐败、杀戮、羁押、虐待等等是战争附属物,自由无法掌握在她的手中;梦想是一个非常奢侈的东西,活着才是唯一的追求。而她经历的那段岁月,我可能就在上小学,在无忧无虑的生活中度过,如果换地而处,我能读书吗?我能旅行在祖国的各地吗?我能无忧无虑的长大吗?不能,绝对不能。我是幸运的,我有机会,学习、交友、旅行、就业、就医等,我能享受这一切,是因为我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
感恩知识的力量
在法齐娅流亡的过程中,紧张压抑的气氛一直围绕着她,但幸运的是她母亲支持她读书,并给她提供能读书的所有可能。在冒着被袭击的风险,她刻苦的学习英语等知识,并渴望成为一个医学院的学生。后来,英语这项技能为她营救她的丈夫和哥哥提供了帮助。教授英语的经历,让她在选议员的时候获得更多支持。拥有的知识转变了她的观念、影响她的抉择、提升她的格局、帮助她度过重重难关。现在看,战火下的知识,是奢侈品,因为不必须。从人生的角度下看,知识是人生的必需品,在四维象限中,她属于重要但不紧急项,法齐娅对于知识的态度,印证了应该对于重要但不紧急项的态度,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去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全书,我最喜欢的句子:“如果将来有一天,但恐惧占据了你们的心,使你们失去了斗志,那么请你们记住以下几句话:放弃不是我们的所作所为。我们奋斗!我们幸存!我们永存!”这本书的感悟教会了我认识家庭给我的优势,珍惜当下的和平时光,不要停下获取知识的脚步,并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
PS:本书的标题《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其实不好,事情成与不成的定义是什么?谁来定义?其实更适合《永不放弃》,不放弃信仰,不放弃热爱,不放弃梦想。
---虫子(2019-02-13于北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