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作他年记事珠》,光听这个书名就觉得很美。
![](https://img.haomeiwen.com/i25810349/189db848ced28345.jpg)
无论是怀人还是记事,将过往生活中的闪亮片段打磨成美珠,在岁月的长河中串成串,就是联通古今和你我的绝佳载体。
《留作他年记事珠》的作者赵珩出身名门,学养深厚,涉猎广博,与文化界名宿交游甚多。这本书就是他对文化、故人、北京等所思所想的呈现。
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是“文化”类别里的篇目。比如在首篇《百年社会生活变迁与掌故学》中,作者对掌故的发展历史、史料价值和社会意义进行了精彩阐释,特别是其对近现代的掌故著作之熟悉着实令人惊叹。
《中国的书札文化》则对书信的相关知识进行了综述,作者认为书信是多重文化的载体,是文学,是文献,也是艺术,其作用很难用三言两语来概括。
曾经我也很喜欢写信这种交流方式,现在还存有几十封二十多年前与朋友的通信。但是对于书信的规范诸如“立意简明,措辞得体”“至亲无文,语宜质朴”“封缄有法,纸墨相宜”等却是了解甚少,毕竟对于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需要通过书信交流的人非常有限。
在《且说雅与俗》中,作者关于雅与俗的观点非常“接地气”,他认为雅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且真正的大雅是具有清纯拙朴之气的。没有与生俱来的雅,雅是一种在过程与环境中的提高与熏陶。雅只能来源于全民文化教育的提高,来源于全社会对文化的尊重与敬畏。
所以本书后面关于巢章甫、马连良等文艺界名人的怀念文章显得别具意义。我们对很多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越来越漠然,自然也就不愿了解曾经叱咤一时的艺术大师们。如果后人都不去了解这些的话,文化的筋脉就断了。
所以我们既要以平和的心态看待许多东西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失,又要积极地去记录或了解曾经的这些文化碎片。就像书信,虽然现在的人很少用到,但是不能不去了解它们曾经绽放的艺术魅力,它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让我们跟着作者的怀旧之旅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做一个脚步匆匆但内心笃定的现代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