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写点东西了,也是应该感谢有这么多的时间可以在家安静的看点书,喝点茶,写点东西,静静地思考一些问题。
近段时间看了施展老师的《溢出——中国智造未来史》和王煜全老师的《中国优势——抓住全球创新生态新机遇》两本书,特别有感触,回首看,也可能是我个人的局限性,思维及眼界更多的看向了那些所谓的大公司、明星公司,反而对一些在行业里或产业链条里明显不可缺失却因名声不大的企业而有了忽视感。这两本书真正的让我重新反思自己曾经关注的重点,我曾经一直认同一个观点,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而虚拟经济更可以帮助实体经济更加快速地发展。
和很多金融行业的朋友们闲聊,总给我一种感觉就是现在的资金已经不愿意投资实体经济,而更愿意去炒一些概念,赚快钱,这样做对么?站在投资人的角度无可厚非,但是对于很多实体企业而言,却并不好过。记得读《涛动周期论》的时候,里面曾提到过,未来几年经济从大周期来看不会有太多好转,能发债要早点发,现在来看,周先生2016年的讲话确实得到了验证。2020随着疫情的爆发,实体经济的日子更加难过。那么实体经济何去何从?
对于这两本书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中国制造业的变化
中国制造业已经不再是我们传统印象中那种手工式“小作坊”了,更多采用机器来完成。这可能更多也和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跟着开放有关,对于接受新鲜事物并不抗拒,乐于尝试新的物件。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没有哪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有像中国这么完备的生产体系、完善的供应链、熟练地技术人员和高端的研发人员了。这个也是我们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基础,也是我们特有的国家优势。同时,我们不能只看宏观,也要关注微观的那些时刻在创新的小企业,因为他们的量变,推动了整个制造业的质变。
二、重新理解“微笑曲线”
“微笑曲线”说的就是企业要把首尾两端中端把控,这样可以最大化获取利润,而中间制造过程利润薄,将会被外包给其他企业来做。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制造业薄弱,这样确实帮助我们发展了经济,东南沿海出现了一大批加工厂、代工厂。但是随着开放逐步深入,简单的代工所获取的利润已经远远不够。聪明的企业,如富士康则从苹果代工开始,发展了自己几千项专利,真正让一些需要制造加工的所谓高端科技公司离不开他们,利润自然也就越来越厚。“微笑曲线”可能对于某方面而言已经发生了变化,不能再一概而论了。
三、“产学研”一体化
鉴于做培训三年多的经验,个人一直感觉,所有的培训都是在说“产学研”一体化,其实真正的接触到这个行业才会发现,做起来并没有说起来那么容易,读过这两本书之后才深深发现自己对于几个字的理解实在太浅太浅。真正的“产学研”涉及的范围太广,如何把高校实验室的东西真正应用到大众生活,真的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从高校研究,到企业研发,到制造业制造,最后到应用市场,每一个环节都是紧紧相扣,而我们更多存在的问题是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互不信任,信任成本的增加,导致转化率成本的增加,专利转化率的下降。正如王先生所说,我们应该建立健全互相沟通机制,完善立法,增强沟通,建立信任,同时培养出一批对接高校及企业的全能型“CEO”,这样就可以真正帮助高校的试验品成为真正的社会上的有用品。
四、溢出效应
近几年,只要一有新闻说某个世界500强企业迁出中国,迁往越南,都会让人们感动恐慌,事实真是如此么?读过之后,我才发现,事实并非如媒体渲染那样。一个大型企业要真正把自己的产业基地转移,那当地必须有符合的政策、法律、科技和人,越南或许有政策、有法律,但是真正的落实到实际操作是要人来操作的。中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沉淀积累了很多制造业的人才,这些人包括高级技术人员、高级技工等,这些都是越南所没有的。我们仔细来看,迁往越南的更多的是生产的某一部分,主要是需要人力解决的,这样确实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现今社会,我们已经无法把自己进行割裂,尤其对于制造业而言,产业链条的完整和稳定是保证产品成功生产的关键,越南及东南亚的制造业基础相对薄弱,肯定是无法满足的。中国优势在于我们的沉淀和积累,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做是整个制造业产业链里面的核心,它们也都是依托我们存在。
最后而言,我们的制造业真的没有危机么?不,我们有危机,但是我们仍然有时间,我们可以抓住时间,抓住机遇,真正的把我们的制造业进行产业升级,从简单代工加工,逐步转化为高精尖的企业,真正的让中国制造业屹立不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