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罗碾
碾(niǎn)以银为上,熟铁次之。生铁者,非淘炼槌磨所成,间有黑屑藏于隙穴,害茶之色尤甚。
凡碾为制:槽欲深而峻,轮欲锐而薄。槽深而峻,则底有准而茶常聚;轮锐而薄,则运边中而槽不戛(jiá)。
罗欲细而面紧,则绢不泥而常透。碾必力而速,不欲久,恐铁之害色。罗必轻而平,不厌数,庶已细者不耗;惟再罗,则入汤轻泛,粥面光凝,尽茶色。
江泳解读:
罗碾
茶碾用银做的最好,其次是用熟铁。生铁做的,因为没有经过淘洗冶炼捶打,会有黑屑藏在缝隙了,严重影响危害茶的颜色。
碾的样式:碾槽要做得深而陡峭,碾轮要薄而锋利。碾槽深而陡峭,则底部有准头茶会聚集在一起;碾轮薄而锋利,在碾压的过程中就不会戛戛有声。
茶罗要细而崩紧,这样茶罗的绢面不会被茶粉糊住。碾茶要有力而快速,不要太久,避免铁影响茶色。罗茶要轻而平,不要怕多筛几次,只愿已经碾细的茶粉不要有损耗;经过多次罗筛,茶末入开水后才会漂浮起来,茶汤表面像粥一样凝结有光泽,尽显茶色。
罗碾,是两个工具,罗和碾。罗,就是茶筛,用来筛茶末的工具。碾,是用来碾压茶饼的,包括碾槽和碾轮两部分。
茶碾的材质,赵佶说以银制的最好,其次是熟铁的。茶碾的材质,宋代与唐代的有比较大的区别。唐代的陆羽在《茶经》四之器里所写的“碾,以橘木为之,次以梨、桑、桐、柘。” 唐代茶碾以木制的为主,不过也有银制的,在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皇室的茶碾则是用银制成的,与宋徽宗所说的一致,这大概就是皇室、贵族茶具与民间茶具的区别。
北宋诗人林逋有《烹北苑茶有怀》诗:“石碾清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金代诗人赵秉文《夏至》:“玉堂睡起苦思茶,别院铜轮碾露芽”,通过这些诗句可以看出,当时的茶碾,除了银、铁制成的,也有石碾、铜碾,材质各有不同。
当然,在发展实践中,人们逐步发现金属制作的茶碾比其他材质的会好用一些。即使是铁制的,熟铁、生铁的还有不同。熟铁的因为经过冶炼是比较纯的铁,可以用做茶碾。而生铁没有经过冶炼,不够纯粹,会带有杂质黑屑,会影响茶的颜色,不适合做茶碾。
碾茶的方法,根据宋代蔡襄在《茶录》里的介绍:“碾茶先以净纸密裹捶碎,然后熟碾。其大要,旋碾则色白,或经宿则色已昏矣。” 碾茶时,先用干净的纸把饼茶包裹严实了然后捶成碎块,然后放入茶碾内细细的碾压。关键点是:烘烤后马上碾的茶色会发白,而放了一夜再碾的茶色就会变暗。
而赵佶所说的碾茶注意事项:“碾必力而速,不欲久,恐铁之害色。”碾茶要有力而快速,不要太久,避免铁影响茶色。
除了茶碾,就是罗筛。罗筛,是用来筛碾压过的茶末的。
关于罗筛的精细程度,唐宋也有区别。唐代陆羽在《茶经》五之煮里说:“末之上者,其屑如细米”。唐代的茶末,大小如细米,罗筛不会太精细。而到了宋代,茶的饮用已经从唐朝的煮饮法改成了点茶法,茶碾碎后放在碗中用沸水冲着喝,对茶的精细程度要求更高,粗细和面粉差不多。这个时候,对罗合的要求也更高了,所以宋代的蔡襄在《茶录》中说“茶罗以绝细为佳,罗底用蜀东川鹅溪画绢之密者”。茶罗,以绝细的最好。罗底用蜀地东川鹅溪所产的细密画绢制成。
筛茶的要求,赵佶说:“罗必轻而平,不厌数,庶已细者不耗;惟再罗,则入汤轻泛,粥面光凝,尽茶色。” 筛茶的时候要轻而平,不怕次数多,以少损耗为主。经过多次罗筛,茶末就会浮在水面上。蔡襄则说: “罗细则茶浮,粗则水浮。” 筛得细点茶的时候茶就会浮在水上面,如果茶粗了则会沉下去。这茶末,是越细越好的。
下一篇解读: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