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千家诗》学习

《千家诗》学习

作者: 坐看云起时wjh | 来源:发表于2023-06-03 06:53 被阅读0次

秋风引[1]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2]

 朝来入庭树,[3]孤客最先闻。[4]

【简评】

此诗抒写了诗人因秋风而触发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意,大约作于长期的贬谪期间。

-

[1] 秋风引:乐府《琴曲歌辞》。

[2] 萧萧:风声。

[3] 入庭树:指秋风吹动了庭院中的树木。

[4] 孤客:独身在外的游客。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1]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2]散步咏凉天。[3]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4]

【简评】

此诗抒写了怀友之思,可谓语浅情深、语短意长,体现出韦应物五言绝句古雅闲淡的风格特点。

-

[1] 丘二十二:名丹,苏州嘉兴(今属浙江省)人,曾官仓部员外郎,为诗人丘为的弟弟,后隐临平山中。韦应物为苏州刺史时,二人常往来唱酬。当时丘丹正在临平山里学道,韦应物便写了这首诗寄给他,不久,丘丹有《和韦使君秋夜见寄》诗云:“露滴梧叶鸣,秋风桂花发。中有学仙者,吹箫弄秋月。”

[2] 属:正当。

[3] 咏:吟咏。

[4] 幽人:隐居者,指丘丹。

秋日

耿[插图]

返照入闾巷,[1]忧来谁与语?

古道少人行,秋风动禾黍。[2]

【简评】

此诗大约作于惨遭安史叛军劫掠后的长安,通过描写城乡破落荒凉的境况,抒写了作者感时伤乱的心情。前两句说空寂的街道正对着夕阳,自己满腹愁绪,却无人倾诉;后两句暗用典故,写出乱后人烟稀少的景象。

-

[1] 返照:太阳西下时的斜光。闾巷:街道。

[2] 禾黍:暗用《诗经·王风·黍离》的典故:周幽王遭犬戎之难,平王自镐京东迁洛邑,(东)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东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不禁感叹:“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秋日湖上

薛莹

落日五湖游,[1]烟波处处愁。

浮沉千古事,[2]谁与向东流。

【简评】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之作。作者于日暮之时游览太湖,满目苍茫,触处生愁,由之而引发了对历史的怀想。“谁与向东流”,表现出一种对变化无常的世事的厌倦。全诗浑厚蕴藉,意味悠长。

-

[1] 五湖:这里指太湖。

[2] 浮沉:指国家的兴衰与朝代的更迭。太湖一带原是战国时吴越争霸之所,后又有六朝争雄,诗人故有此叹。

宫中题

李昂

 辇路生春草,[1]上林花满枝。[2]

凭高何限意,[3]无复侍臣知。

【简评】

文宗李昂即位以后,力图改变中唐以来宦官专权的状况,太和九年(835)与翰林侍讲学士李训、太仆卿郑注谋诛宦官,事败,李、郑与宰相王涯被诛,史称“甘露之变”。此后宦官更加猖狂,专权恣横,文宗心中异常苦闷,此诗便是他这种心境的写照。前二句是文宗眺望所见景象,帝居萧索,游幸稀少,耐人品味。后二句是作者之感慨,说明文宗身边没有可以信赖的臣子,其心境之落寞凄苦,自在言外。

-

[1] 辇路:即辇道,指帝王车驾所经之路。辇,人推挽的车,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

[2] 上林:即上林苑,古宫苑名,秦都咸阳时置,汉初荒废,汉武帝时扩建,周围至二百馀里。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至周至、户县界。此处泛指宫苑游猎场所。

[3] 凭高:登高。

寻隐者不遇[1]

贾岛

 松下问童子,[2]言师采药去。[3]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4]

【简评】

诗写访友不遇,通过问答的形式,从侧面烘托出隐者如孤云野鹤、行踪无定的形象。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评此诗云:“一问一答,四句开合变化,令人莫测。”此诗的突出特点就是寓问于答,独出心裁地运用问答体,首句是问,其他三句是答。在短短的二十字中,有人物,有情节,有环境;既抒情,又写景,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又未用典,因而显得淡而有味,情趣盎然。特别是诗人大胆剪裁,取舍得当,诗以问答构成全篇,却舍去三句问话,只取答话,便显得言少而意多,看似平淡无奇,其实却是诗人精心构思的结果,故而读之令人有一种悠然不尽的感受。

-

[1] 寻:寻访。隐者:隐居的人。不遇:没有遇见。

[2] 童子:指隐者的弟子。

[3] 师:师父。

[4] 不知处:不知道在什么地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千家诗》学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yom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