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对财富说是》,作者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们的内在都是有空缺的。因为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没有因为如实的自己而得到爱和尊重—这是一个孩子的基本需求,以他们真实的样子被接受,得到尊重和爱。我们都知道,这些需求很少有孩子得到过满足。
确实如此,能够被父母全然地爱着的小孩,恐怕少之又少。
父母的爱,在孩子看来常常是带有各种条件的。
你的成绩好才爱你,你爱做家务才爱你,你不大吵大闹才爱你,你听话才会爱你……总之,只有你符合他们的要求,才配得到爱。
作者认为,这样的童年,才会造成我们内心的空洞,而我们的很多无意识的行为,就是为了弥补这种空洞。
我们可能希望从别人那里去求到爱,我们可能通过疯狂购物来获得瞬间的快感,我们可能希望掌控权利来获得关注,我们可能通过积累财富来获得安全感。
但是只有找到了真正缺乏的,我们才能去补足。
那么,我们真正缺乏的空洞,要去哪里寻找呢?
去向父母索取吗?恐怕不能。
其实,父母不是不给我们无条件的爱,只是他们没有接受过这样的爱,他们得到的爱从来都是有条件的,又如何能要求他们懂得无条件地爱你。
最终,我们还是要靠自己。
我们要认识到,自己没有被如实的爱过,不是因为我们不值得爱,更不是只有当我们符合某个标准才值得被爱,只是我们的父母,恰巧没有能力给我们那样的爱。
父母曾是我们的天地,是我们的一切,但是,他们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认识到父母的局限,认识到为何觉得真实的自己不值得爱,才能接纳真正的自己,才能爱上真正的自己。
读到这部分,有些感动。
感动于这种说法,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可能,让我们可以挣脱过往限制的可能,让我们走出过去循环的可能。
我们是值得爱的,我们是珍贵无价的,我们可以和父母不一样,这很正常,并不代表我们不爱父母。
我们可以成为我们想成为的任何样子,不必担心因为自己的改变,那些原本爱你的人会不再爱你。
学会无条件地爱上自己。
爱上那个不必优秀,不用努力,无需自律,不比成功的自己,就是原原本本的 自己,没有任何条件的自己。
与父母和解,与自己和解。
网友评论